讓皮影挑逗城市
讓皮影挑逗城市
讓皮影挑逗城市
時間:2007-09-05 00:00: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資訊
>讓皮影挑逗城市
 |
魏超生在皮影戲班。他的爺爺是唱皮影戲的,他的母親因為唱皮影戲而認識了他父親。照祖輩流傳下來的傳統,他似乎該成為戲班的接班人。然而他出生在上世紀70年代后期,如果還固守祖宗留下的“飯碗”,魏超注定只能在黃土高坡,做一個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夫。
魏超并不甘心于此,他跑到山溫水暖的杭州做設計師。他夢想創立自己的品牌,看著自己設計的衣服穿在帥哥靚女的身上。他30歲,有著這個年紀平凡男人一樣的需求:買一所房子,為妻子和女兒遮風擋雨。而這一切,顯然不能指望已經在城市和鄉村銷聲匿跡的皮影戲。那個敲敲鑼鼓就能養活一大家子的故事,在這個年代已成傳奇。
但他的血脈里就有皮影。3歲時,魏超已經能唱整段的皮影戲,轟動四鄰八鄉;在上小學前,他每天跟著戲班四處演出;上中學時,皮影又把著名導演張藝謀引進了他家小院。“張藝謀和葛優來到我家,爺爺和叔伯們在院子里搭起臺,給他們表演家傳的皮影戲曲目。張藝謀端著小小的DV拍呀拍,我第一次見到攝像機,覺得那東西太神奇了。晚上戲散了,大家按慣例喝酒吃點心,沒什么菜,簡單得很。張藝謀也和我們一起吃。”
沒過多久,張藝謀把魏氏皮影戲班請去天津參加電影《活著》的拍攝。這位大導演在陜西看了幾十個皮影戲班,最后只選了兩家參與拍攝。魏超把這部電影翻來翻去看了好多遍,沒看見爺爺的特寫,他有些失望,但他知道,大銀幕上騰來挪去的那些漂亮影子,是爺爺一生的魂靈所系。
爺爺已然老了,幾年前便不能再唱。戲班的演出近乎停止。兩年前,魏超回家探親,忽然覺得自己對家族負有責任,他不愿皮影在自己這一代消失,但又覺得這是無法改變的宿命,“我能做的,只是讓它盡量晚一點消失”。魏超花了2000元請人搭建皮影戲網站,他很明白,自己必須有一份能安身立命的工作,首先“活著”,才能談保護皮影的事。
“這個年代,大眾的娛樂方式那么多樣,電視、網絡、好萊塢大片,你在哪里還能看到皮影?”魏超常自問。他的想法,首先是讓更多的城市人、年輕人看到皮影這種古老的藝術形式,但又不僅僅是“古老的形式”。
2007年夏天,魏超在杭州發起了“挑影”活動。挑影,取意皮影戲表演行當“挑線”,在這里表示表演,“影”是皮影或影子。魏超想讓皮影戲這種鄉土民間藝術和城市當代藝術對話,讓兩種形式的藝術互相挑逗并發生某種關聯。他爭取到一點贊助,不多,只夠6個老皮影藝人的差旅住宿費用。朋友們幫助聯系了西湖邊一家青年旅館的院子,一些做樂隊的朋友也加入進來。
當老藝人表演完傳統的曲目后,青年人上場了。他們在現場搞起插電的搖滾演出,觀眾可以跑到后臺,自己操縱魏超新刻制的現代皮影。這個皮影是一個玩滑板的搖滾青年形象:黑色的爆炸頭、艷紅的上衣。在長達一個多小時的高分貝的搖滾演出里,許多人都體會了自己操縱皮影的感覺,并表示“很有趣”。
事后,魏超在網上檢索,了解觀眾對此的反應。“多數人都說好,只有一個人覺得有點亂,他不知道后來一個多小時一直在臺上舞動的這個皮影是啥意思。”但魏超還是吸收了別人的意見,在北京演出時,他選擇了封閉的小劇場,請了街頭涂鴉、先鋒話劇、先鋒舞蹈加盟演出,最重要的是,所有表演都為了配合皮影戲而采取“不插電”的形式。
這是一場成功的演出,幾乎所有的人都覺得新鮮而有趣,包括臺下那幾十個不懂漢語的老外。皮影《擔貨郎》里的貨郎坐在扁擔上,掏出煙袋并吐出一個煙圈時,全場一片“呀”的驚嘆。演出結束后,許多觀眾“順便”購買了魏超設計的皮影T恤、皮影封面筆記本和皮影刻件。
幾家媒體在現場采訪魏超,話題是“皮影的死亡”。記者們試圖在魏超身上挖掘到一個年輕人身負重任、拼盡全力拯救這門古老藝術的故事。他們失望了,魏超淡淡地說:“我有另外的工作,只是用業余時間來做皮影保護。只說保護太沉重了,要讓年輕人喜歡并接受,必須改造傳統的皮影。要讓大家都覺得皮影有趣,輕松,這才是我想做的。”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