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發現晚清700人合葬墓
長沙發現晚清700人合葬墓
長沙發現晚清700人合葬墓
時間:2007-09-04 00:00:00 來源:湖南在線-長沙晚報
收藏
>長沙發現晚清700人合葬墓
 |
周圍建筑已將“陜西忠義官兵墓”本體層層封堵,根本無法看清其全貌,而墓冢封土則成為周圍居民傾倒垃圾的場所。圖左石碑為該墓界碑,中間雜草叢生的地方即墓本體。
印證太平軍入湘征戰史
●該墓為長沙目前發現的埋葬人數最多的合葬墓
●它印證了太平軍進軍湖南征戰史
●合葬墓無人管理垃圾遍地現狀堪憂
●專家認為其屬文化遺產,對研究長沙清晚期異地陣亡將士墓葬形制具有重要的實物價值,應予以保留和保護。
日前,市文物局在長沙城區石馬鋪赤岡嶺一帶進行文物調查時,發現一處與太平軍攻打長沙有關的重要歷史遺跡——清陜西忠義官兵墓,這座由花崗巖砌成的大型合葬墓埋葬了700余名與太平軍作戰陣亡的清朝綠營兵。令人遺憾的是,該墓現在被民房層層封堵,墓碑去向不明,墓冢幾乎已被垃圾、雜草掩埋。
采訪中,有市民質疑是否需要保護清朝軍隊墓葬?專家認為,其見證了太平軍進軍湖南的歷史,是長沙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應視為重要的文物遺存予以保留和保護。
現狀堪憂:合葬墓無人管理垃圾遍地
陜西忠義官兵墓位于雨花區雨花亭街道石馬村。前日,記者與文物局工作人員一同進行了調查。記者看到,周圍建筑已將墓本體層層封堵,從外部根本無法了解其全貌,有些房屋建筑甚至直接以墓帷為墻基,而墓冢封土則成為周圍居民傾倒垃圾的場所,雜草叢生,蚊蟲遍布,僅一塊界碑露在外面。鋤掉雜草后,才可以看見墓兩側麻石上雕刻的“陜西忠義官弁兵夫合葬墓”字樣。
住在附近的石馬村村民蔣紅民告訴記者,墓周邊現有住戶6戶,房屋均是近20年來修建起來的,自己小時候常在這一帶玩耍,印象中,墓葬規模很大,用麻石砌成的前坪很寬敞,有4塊墓碑,一塊界碑,現在,其余的墓碑去向不明,有可能建房時被掩埋在地下。
據調查,該墓占地面積150余平方米,墓葬坐東南朝西北,寓意朝向陜西,形制為晚清時期具有湖南地方特色的陣亡官兵合葬墓。主要由墓廬(已毀)、圍欄、墓帷、兩側祭臺、墓冢、墓碑等組成,墓葬為花崗巖結構,造型古樸莊重,是長沙地區目前發現的埋葬人數最多的合葬墓,對研究長沙清晚期異地陣亡將士墓葬形制具有重要的實物價值。但由于陜西忠義官兵墓一直未列入文物保護名錄,長期以來無人管理。
史料價值:太平軍攻打長沙的實物印證
據《湖南通志》、《善化縣志》等史料記載:1852年7月,太平天國起義軍在洪秀全、楊秀清、蕭朝貴的率領下,由廣西全州進攻湖南,湖南巡撫駱秉章緊急咨調陜西綠營兵2000名,于7月27日趕到長沙,其中有1000余人駐扎在長沙城南十里石馬鋪赤岡嶺。正在構筑營壘時,蕭朝貴率領的太平軍先頭部隊攻至,綠營兵大敗,陣亡900余人。太平軍撤離長沙后,湖南官紳協同陜西將領收殮尸體,在石馬鋪赤岡嶺合葬了700余名綠營兵。清同治七年(1868年),湖南士紳再度捐資對石馬鋪赤岡嶺的合葬墓進行修繕,增寬一丈,并建砌石欄、豎立碑界。
觀點碰撞:該不該保護清綠營兵合葬墓?
陜西忠義官兵墓埋葬的系清朝綠營兵,是晚清朝鎮壓太平天國農民起義的階級工具。是否應該保護這處墓葬引起了不少爭議,有市民認為,與太平軍為敵的陜西綠營兵不是進步武裝,該墓也不應該享受到像愛國官兵、革命烈士墓葬那樣的保護。
市政協文史委副主任、文史專家梁小進表示,不應單純從歷史評價的角度來看待陜西忠義官兵墓的保護問題,應本著尊重歷史,保護文化遺產的態度對該墓予以保留和保護。市文物局長曹凜也認為,陜西忠義官兵墓作為太平軍進軍湖南在長沙城區留下的為數不多的歷史實物見證,墓葬建筑形制特別,具有一定的歷史研究價值,是長沙城區現存歷史文化遺產之一,應當予以妥善保護。
目前,市文物局在實地調查的基礎上,正積極與雨花區有關部門進行銜接,商討陜西忠義官兵墓的保護問題。文物部門表示:隨著長沙大規模城市建設步伐的加快,對長沙城區現存為數不多的歷史文化遺產實施搶救性保護已刻不容緩。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