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郊區,一排看上去并不起眼的車間工廠里,木匠和手工藝人們正埋頭忙于對木頭、金屬和其他原料進行精加工,堆在他們腳下的原料還包括明代家具、西藏手工藝品、草木灰、動物的皮毛、筆直高聳的毛竹竹竿隨處可見。此處的前身是一家日本紡織廠,擁有75000平方英尺的空間。現在,約有100位工人在此工作,他們正是中國目前最大膽的藝術家之一張洹的工作團隊。周四,張洹個人回顧展《張洹:被改變的狀態》將在美國曼哈頓的亞洲協會開幕,該展覽也是亞洲協會首次為在世藝術家做的回顧展。
張洹的流水線規模最大
現年42歲的張洹是一位激進的中國行為藝術家,1990年代中期因自虐式行為藝術創作而聞名,對人類最惡劣的生存環境的親身體驗是他的行為藝術創作的核心。其后,他開始大型行為藝術的創作,如由一些赤身裸體的男人和女人包括藝術家自己共同創作的行為藝術“為無名山增高一米”、“九個洞”。他帶著這些作品到世界各地展覽,引起了國際藝術界的關注。1999年,張洹將他的創作基地遷到紐約,去年回國。他在上海郊區的這個工廠式工作室是迄今為止中國最大的先鋒藝術生產流水線,他帶領著張洹牌團隊在此工作,從事雕塑創作,也用草木灰作畫,從西藏藝術中汲取靈感。
中國前衛藝術向大規模生產的轉向,發生得自然而然,對于作品能夠不斷在國際市場創造天價的當代藝術家來說,中國有許多價格低廉的空置廠房,許多藝術家因此摒棄了原來的舊畫室,換成更大的工作空間。雕塑家展望,在北京西面擁有占地7英畝的工廠,其中包括展覽空間和居住空間以安置他雇傭的40個工人。在北京東面的通縣,艾未未擁有一個把拖拉機工廠重新裝修加工而成的工作室,占地5萬平方英尺,以安置他那些巨型裝置作品,“我年輕時就在工廠里工作,我選擇這里,非常自然。”
張洹的工廠工作室顯然比他們來得更大,為了能夠讓流水線上生產出來的東西合乎自己的標準,也不得不雇傭一個更多人的團隊。“張洹:被改變的狀態”展覽上即將展出的佛教雕塑,就是這個流水線上的產物。那些創作的大隊人馬,被稱作是張洹牌學徒。正在從事木雕的工人來自東陽,三個剛從藝術院校畢業的年輕人在調弄草木灰,潑到畫布上。
內心深處的不妥協
張洹先前的那些實驗藝術中充滿了對身體的暴力,他在爭議中贏得了名聲,他曾經說:“我的作品是為了讓大家感到一種壓抑。”有一段時間,他常常因為其先鋒的行為藝術而被迫四處流浪。“我們常常不得不把他藏起來。”艾未未說。但現在,張洹的作品就在國際市場上賣出了高價,最近在蘇富比拍賣行,張洹創作的一個以自己的身體為藍本的裸體銅雕拍出了40萬美元。回到中國后,張洹開始放棄行為藝術,嘗試重拾油畫、雕塑、大型裝置等藝術形式。“如果你和他交談,你仍舊可以感覺到他內心深處的不妥協。”紐約國際攝影中心負責人如此評價張洹現在的改變。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