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明之境
澄明之境
澄明之境
時間:2007-09-03 00:00: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資訊
>澄明之境
陳家泠
陳家泠
 |
陳家泠
陳家泠是一位新時期中國畫變革創新的代表人物,他的荷花系列于上世紀80年代早期問世之后,就讓人眼界為之一新,如清風入懷,甘醇沁心。那些作品堪稱中國畫形式創新的成功范例,也體現出他精神世界獨立不凡的品格。只是許多年來,他的藝術活動主要在滬上或海外,北京的美術界同仁與晚學少有機會看到他成規模的原作,因此,近日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的“靈變——陳家泠作品展”,對于我們了解和認識他的藝術成就是有意義的。他在七十華誕之際做出的這次重要藝術展示,出示了一批新作與畫壇交流。我們則因目睹他的精湛手筆,并聯系他一以貫之的探索,而更加全面地認識了他和他的藝術。
對陳家泠的藝術,的確需要作全面的認識,因為在他極為單純的畫面意境背后,是一個長期、復雜而艱巨的藝術提煉過程。這個過程不僅僅是筆墨感性的積累和形式語言的熟練,更是精神的超越與心靈的升騰。那些一目了然的“陳氏圖式”中,蘊含著他對于傳統、反映時代、對待生活的實踐方式。在思與行、感與悟的沉潛往復之間,他構筑起屬于自己也啟發畫壇的一方風景。
對于傳統,陳家泠有著自己清醒的認識和辯證的思考。他的藝術學習經歷正值五六十年代之際,那個時代中國畫壇的學術思想正處在比較曲折且艱難的發展時期,既有多變的外部文化條件隨時影響著藝術的思想觀念,又在如何對待傳統上有著畫壇內部的多種見解。陳家泠的睿智就在于他在關于傳統的總體認識上是“繼承發展派”的追隨者,即堅信作為民族藝術的中國畫,一定要繼承傳統寶庫中的精華,并且加以時代的發展。但他在實踐上接近傳統的方式卻十分鮮明地集中在對兩位前輩——潘天壽和陸儼少藝術風格的融合貫通上,這成為他繼承和通向傳統的特別路徑。以他自己的體會也從他大膽創新的大量作品來看,他極為敏感也極為自然地將兩位先生藝術風格的優長結合了起來,作為自己藝術的學術來源與支持,一方面是潘天壽的“骨”,一方面是陸儼少的“韻”,這兩方面分別為兩位大師的風格精髓。陳家泠從潘天壽繪畫的骨架中體悟到了形式結構的內在意義與視覺張力,這對于建立畫面的形式邏輯,使所有感性的筆墨都暗含在理性的秩序之中是一個潛在的基礎。它使得陳家泠在后來極為變化多端的經營布局中,始終有一種視覺上的經典式結構在起作用,這個結構不是固定的傳統樣式,而是一種由視覺傳統經驗積累而成的基礎。同樣,他對陸儼少藝術的繼承主要在于領悟到多變的筆墨與動勢是畫面發展和形式多變的重要語匯,從而在自己的實踐中敢于突破舊有形式法則與筆墨樣式,朝向“變”的寬闊天地。
陳家泠的傳統觀實際上是一種體悟與實踐型的傳統觀,也是一種順應時代、敢于創新的傳統觀。這就使得他雖然系出名門,卻一開始就沒有門戶之見;顯然“出身”于傳統中國畫,卻一上手就是現代中國畫,甚至是朝氣蓬勃的中國現代畫。這對于他來說是一種近乎天賦的優勢;對于我們,則可以從中看到中國畫教學與研究的新角度,并且是具有當代學術屬性的角度。他的作品表現了一種抽象的虛無和實相的調和。他在創作形式上雖然固守了中國繪畫的傳統,但在創作的內容上卻頗具現代性。實際上是采用了傳統的中國畫技法來反映現代人的思維定勢,并且能夠穿越歷史精神的視線,直達世界的本真。在陳家泠的作品中展現的是個人化的瞬間個性表達,以及與眾不同的睿智、精巧和優雅。雖然感性和理性是兩個極端,但是透過陳家泠運用藝術的技巧灌注真情實感,理性和感性達到了合而為一的境界,這是真正現代有生命的藝術作品。
隨著新的藝術經驗在當代的不斷衍生,不僅要在資源的角度強調繪畫語言的淵源,而且要使作品在現代性的基礎上,演繹出一種具體的闡釋方式。這種繪畫語言的創造既是社會審美趨向的走勢,又決然是藝術家個人修養的展示。在陳家泠的作品中,新的材料、個性化的圖式以及新的形式技法協調融合,實現了一種繪畫語言的現代轉換。面對多元文化與精神價值的新紀元,具有現代意味的中國水墨作品作為中國當代藝術的表達,在嶄新的時代中彰顯著它所具有的活力和生命力。
就像掌握了魔術的奧秘一樣,從1980年開始,陳家泠就為畫壇源源不斷地貢獻出他從容而神奇的作品。我們驚異于他極為充沛并且永遠處于青春狀態的創造活力,但這是他用如采蜜之蜂般長期勤勉的感受孕育出來的情感與精神的結晶。他身居上海都市,感受著現代生活的景觀與現代文化的氣息,他努力把這種感受變為筆下作品視覺上的新穎與生動。他的作品首先在結構上是大膽而獨特的,甚至是超越性的,在二維平面上做足了展開的空間文章。他在筆墨上則是百煉提純、萬取一收的,極為感性的線條超逸出對物象的描繪,成為近乎抽象的語言。由于畫面整體上的疏朗,線條由此得到淋漓盡致地展示魅力的空間,輕敷微染出來的色澤也清晰如許,傳達出別致的現代美感。
陳家泠藝術的意境可用“澄明”二字來形容。荷花是他百變不離的主題。他在這個主題中寄寓了對純凈世界的向往,也帶有對生命詠嘆的情懷。這對于作為都市人的他,更賦予了高蹈清澄的文人胸臆。實際上,他的繪畫題材還十分寬闊,有多種花卉,也有山水,還有人物。其實,無論何種物象,何種景致,在他心目中都是形式的存在與情感的符號。他要表現的不是物象本身,而是超越物象形式生命的形象,用作品的象征語言,把中國注重意象寫意的藝術傳統作了現代的轉換。許多年來,他強調“靈變”這個他多年治學治藝的深刻體會,就是一種證明。他的作品探索的是現代人對天、地、人的認知和訴求,同時在哲學的思辨中堅守著中國繪畫的墨韻和氣韻。他的藝術最終使我們在幽玄的東方神秘哲學與當代的水墨藝術感覺之間,找到某種具有象征意味的聯系。由此,我們可以從他的展覽中品味許多,收益許多。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