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票解讀歷史
稅票解讀歷史
稅票解讀歷史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在收藏品市場購得數枚民國時期“國民政府印花稅票”,為綠四十圓、紅壹角兩種,均與抗日戰爭相關。
印花稅票是納稅人在繳納稅款后,納稅機關在納稅證件上貼的稅票,是納稅人已納稅的憑證。
我國印花稅票始于清代末年,1889年由海軍奏請朝廷開辦,先后印刷過日本版、美國版的印花稅票,因遭官民抵制,未能實施。隨后,北洋政府于1912年頒布《印花稅法》,1913年在北京開征,逐步推行全國征收印花稅。
抗日戰爭期間,民國政府為籌集抗日經費,采取了發行抗戰公債和印花稅票等辦法。1943年至1945年,發行了國民政府抗日印花稅票,發行印刷廠有五六處之多,面值有10元、20元、40元、1元、2元、5元、1角、2角、5角等13種,有紅、綠版色之分,有無英文字體之分以及平版和凹凸版之分,齒孔有圓齒、點線齒、無孔齒三種。
此“國民政府印花稅票”,票面圖為重慶市復興關。復興關位于重慶市兩路口同小山坡上,街口建有牌坊,牌坊后面為復興關門,內為國民政府高級官員受訓之地。抗日戰爭時期,國民政府遷都重慶,定重慶為陪都,將浮圖關更名為復興關,將此牌坊裝飾一新。
稅票牌坊圖正中鐫刻 “還我河山”、“抗戰建國”之匾額,下方兩旁鐫刻有“自力更生”等標語。可以看出當年國民政府政要中仍有一批決心抗日的愛國志士,大有還我河山、收復失地、奪取抗戰勝利之中華民族氣概。也反映了中華民族大眾決不屈服、抗戰到底的心聲。
雖然此印花稅票已成歷史,對于研究抗日戰爭史,印花稅史,仍是不可多得的史料。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