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開放的姿態彰顯藝術個性
以開放的姿態彰顯藝術個性
以開放的姿態彰顯藝術個性
——寫在深圳藝術創庫成立一周年之際
今年初,本報曾推出《深圳藝術創庫》專題報道,把目光投向深圳原創藝術領域。至今,大半年已過去,這批本土藝術家們的生存狀況如何?創作有無進步?昨日,在深圳當代藝術創庫的第九次開放展上,記者對此進行了深入探訪。
周歲生日的“不做展”紀念
年前,記者曾來到位于東濱路與創業路交會的藝術創庫,當時那里雜亂、冷清、荒涼的畫面至今記憶猶新。今天,再次來到藝術創庫,這樣的記憶并沒有改變。對此,創庫總策劃杜應紅說:“變化不是用眼睛看的。而要用心去感受。”
自從2006年年底正式運作算起,到現在,創庫已經1周歲了。經過1年的探索,藝術家們紛紛表示,自己的藝術個性、藝術特色日漸明晰。按照慣例,每月1號是創庫的“開放展覽日”。9月1日,在這個特別的日子里,創庫選擇用“不做展”的方式來慶祝周歲生日。
所謂的“不做展”,并非“沒有展覽”,而是藝術家們以逆向思維的方式進行的特別展覽。杜應紅解釋說,作為一個藝術展覽的名稱和思考方式,“不做展”一方面提示深圳當代藝術創作庫“不做展”都有展覽的“規矩”,另一方面則出自于藝術家在藝術創作中的“無所謂”態度與為彰顯個性而突破傳統框架的特征。
“后群居時代”的靈感空間
在遠古社會群居實現了人類的安全延續,而在創庫,群居則實現了藝術的高度繁榮。“我們把這稱之為后群居時代。”藝術家鄒衛說。雖然在加入創庫之前,他已經是“略有所成”,但是在談起創庫的群居生活給自己藝術創作帶來的沖擊時,他仍然是眉飛色舞。他表示,群居讓藝術家之間頻繁地交流對話成為現實,靈感的碰撞的結果是產生了更多思想的火花,從而形成了絢爛多姿的藝術生態。
據了解,創庫藝術家的平均年齡在20至30歲左右。雖然年輕,他們卻每天都在進步,幾乎人人都有畫作售出。盡管大家的藝術成績有高低之分,但是群居的狀態卻讓每一個人都受益。每天,藝術家們都在繪畫、串門、聊天和喝酒中度過。藝術家劉紅藝說,這樣的生活非常開心,創作靈感猶如涌泉。
以藝術之名“攻城略地”
發展了就要壯大,這似乎是亙古不變的道理。在經歷了1年的萌芽期之后,近期,創庫的藝術家得到一個令他們全體振奮的好消息。有鑒于創庫對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強大作用力,南山區政府有意將創庫片區改造成為南山區的藝術原創基地,出資助力創庫騰飛。
目前創庫只是在一棟舊工廠的頂層默默耕耘,僅夠容納20余家藝術工作室。礙于場地限制,大量申請加入的藝術家不得不被拒之門外。所以,改造的第一步,就是要將整座樓“吃下”。此外,附近雜亂的菜市場也將遷走,整個片區將會有“翻天覆地”的巨變。
“這真是一個宏大的計劃。以后,這個片區將會被冠以深港當代藝術園區的稱號,不僅僅是深圳的藝術家,香港的藝術家我們也要吸納過來。”說起未來藍圖,杜應紅面泛紅光,一臉喜色,“幸福來得太突然,一下子還消化不了。不過事情還得扎扎實實地做。路漫漫其修遠兮,我們還得上下求索。”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