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于9月6日開幕的滬申畫廊的展覽《出口———貨物轉運》,是中國藝術家劉建華的實物裝置展,展覽在堪稱中國時尚地標的外灘3號,用在廣東地區猖獗的“洋垃圾”制作。劉建華和滬申畫廊的策展人曹維君,都認為這是一個為滬申畫廊度身定制的展覽。8月28日,在布展現場,記者對劉建華作了實地采訪。
在展覽現場,可以看到許多分門別類打包尚未打開的洋垃圾,如廢舊輪胎、舊藥品藥瓶、電腦配件碎片、工業垃圾以及生活垃圾等。藝術家把滬申畫廊名聞遐邇的大理石中庭封了起來,把門套改成了玻璃展示窗口,形形色色的洋垃圾在那里巨細糜遺地展示給觀眾。在展覽大廳里,沿著窗臺和展墻堆放著洋垃圾,令觀眾彷佛伏身陷于洋垃圾的包圍。場上矗立著一座鑄鐵的打包機,身形顢頇,似乎把觀眾引到了塵土飛揚、暗無天日的洋垃圾處理現場。劉建華向記者透露,他為此專門通過關系找到地下的洋垃圾處理窩點,從公路用集裝箱拉來了10噸洋垃圾。
劉建華說,我是學雕塑、做雕塑、教雕塑的,在創作中逐漸認識到雕塑的局限性。裝置與雕塑的共同點都是三維空間的藝術,但裝置利用了實物本身以及展覽場地本身乃至其周圍的環境的表現力。這次的展覽,滬申畫廊的藝術空間、外灘3號的氛圍以及窗外外灘和浦東的都市景觀,都成為創作的有機元素。所以這個展覽如果換一個地方,就會光彩頓失。
劉建華強調,“夢想”在他的藝術轉型中有特別的意義:在他從做雕塑到做實物裝置這樣一個探索藝術語言的發展過程中,采用瓷器這個傳統工藝來表達當代藝術的概念,是重要的環節。尤其是“日常-易碎”,不僅發現了用實物翻制的瓷器的表現力,也發現了其“易碎”的特性,成為表達主題思想的最佳的語言。而在“夢想”中,更是通過打碎這些日用品翻制的瓷器,發現了那些碎片的藝術表現力:他用這些碎片拼成航天飛機的形狀,把航天飛機爆炸這樣的重大歷史事件與人們的日常生活聯系起來。
至于“義烏調查”采用了實物做裝置,劉建華指出,上世紀60年代西方當代藝術就直接使用實物做裝置,到80年代成為創作主流。我們今天做裝置,已經比較放松,不必拘泥于特定的藝術語言和形式,也不必執著于藝術語言可能性的探索,可以嘗試靈活的表達,究竟采用哪種語言,還是要看藝術家所要表達的主旨。他說,“義烏調查”表現的是一種社會美學,也就是前瞻性地把社會問題展示給觀眾。義烏從一個農村縣城變成國際性的小商品集散地與交易中心,是中國經濟全球化的一個縮影,“義烏調查”反映的不僅是“中國制造”問題,而且是中國與西方發達國家“對話”水平的真相。今天西方政界與媒體的甚囂塵上的”中國制造“風暴,其實對這個真相并不感興趣,而是從國家利益出發,對中國提出種種責難,開出種種條件,與中國討價還價。這次的《出口———貨物轉運》,也是對這種對話的真相的揭示。
以記者的觀察,劉建華的作品,可以分為三條線:早期的“不協調”到“迷戀的記憶”再到“嬉戲”三個系列,與旗袍有關,反映權力關系下扭曲的女性;世紀之交開始的“記憶的轉換”以及“日常-易碎”這兩個交錯的系列;表現當代生活面臨都市化、全球化以及消費主義的沖擊;“義烏調查”開始的實物裝置,則直指WTO時代中國與發達國家的關系。正如劉建華所說的,當代藝術,不再僅限于像傳統經典藝術那樣追求視覺的愉悅。藝術家要走在人們的前面,對社會的感受與思考應該更敏感、更有前瞻性。
為特定的空間做實物裝置
為特定的空間做實物裝置
為特定的空間做實物裝置
將于9月6日開幕的滬申畫廊的展覽《出口———貨物轉運》,是中國藝術家劉建華的實物裝置展,展覽在堪稱中國時尚地標的外灘3號,用在廣東地區猖獗的“洋垃圾”制作。劉建華和滬申畫廊的策展人曹維君,都認為這是一個為滬申畫廊度身定制的展覽。8月28日,在布展現場,記者對劉建華作了實地采訪。
在展覽現場,可以看到許多分門別類打包尚未打開的洋垃圾,如廢舊輪胎、舊藥品藥瓶、電腦配件碎片、工業垃圾以及生活垃圾等。藝術家把滬申畫廊名聞遐邇的大理石中庭封了起來,把門套改成了玻璃展示窗口,形形色色的洋垃圾在那里巨細糜遺地展示給觀眾。在展覽大廳里,沿著窗臺和展墻堆放著洋垃圾,令觀眾彷佛伏身陷于洋垃圾的包圍。場上矗立著一座鑄鐵的打包機,身形顢頇,似乎把觀眾引到了塵土飛揚、暗無天日的洋垃圾處理現場。劉建華向記者透露,他為此專門通過關系找到地下的洋垃圾處理窩點,從公路用集裝箱拉來了10噸洋垃圾。
劉建華說,我是學雕塑、做雕塑、教雕塑的,在創作中逐漸認識到雕塑的局限性。裝置與雕塑的共同點都是三維空間的藝術,但裝置利用了實物本身以及展覽場地本身乃至其周圍的環境的表現力。這次的展覽,滬申畫廊的藝術空間、外灘3號的氛圍以及窗外外灘和浦東的都市景觀,都成為創作的有機元素。所以這個展覽如果換一個地方,就會光彩頓失。
劉建華強調,“夢想”在他的藝術轉型中有特別的意義:在他從做雕塑到做實物裝置這樣一個探索藝術語言的發展過程中,采用瓷器這個傳統工藝來表達當代藝術的概念,是重要的環節。尤其是“日常-易碎”,不僅發現了用實物翻制的瓷器的表現力,也發現了其“易碎”的特性,成為表達主題思想的最佳的語言。而在“夢想”中,更是通過打碎這些日用品翻制的瓷器,發現了那些碎片的藝術表現力:他用這些碎片拼成航天飛機的形狀,把航天飛機爆炸這樣的重大歷史事件與人們的日常生活聯系起來。
至于“義烏調查”采用了實物做裝置,劉建華指出,上世紀60年代西方當代藝術就直接使用實物做裝置,到80年代成為創作主流。我們今天做裝置,已經比較放松,不必拘泥于特定的藝術語言和形式,也不必執著于藝術語言可能性的探索,可以嘗試靈活的表達,究竟采用哪種語言,還是要看藝術家所要表達的主旨。他說,“義烏調查”表現的是一種社會美學,也就是前瞻性地把社會問題展示給觀眾。義烏從一個農村縣城變成國際性的小商品集散地與交易中心,是中國經濟全球化的一個縮影,“義烏調查”反映的不僅是“中國制造”問題,而且是中國與西方發達國家“對話”水平的真相。今天西方政界與媒體的甚囂塵上的”中國制造“風暴,其實對這個真相并不感興趣,而是從國家利益出發,對中國提出種種責難,開出種種條件,與中國討價還價。這次的《出口———貨物轉運》,也是對這種對話的真相的揭示。
以記者的觀察,劉建華的作品,可以分為三條線:早期的“不協調”到“迷戀的記憶”再到“嬉戲”三個系列,與旗袍有關,反映權力關系下扭曲的女性;世紀之交開始的“記憶的轉換”以及“日常-易碎”這兩個交錯的系列;表現當代生活面臨都市化、全球化以及消費主義的沖擊;“義烏調查”開始的實物裝置,則直指WTO時代中國與發達國家的關系。正如劉建華所說的,當代藝術,不再僅限于像傳統經典藝術那樣追求視覺的愉悅。藝術家要走在人們的前面,對社會的感受與思考應該更敏感、更有前瞻性。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