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時間”當作藝術素材
把“時間”當作藝術素材
把“時間”當作藝術素材
時間:2007-09-03 00:00:00 來源:上海證券報
資訊
>把“時間”當作藝術素材
———記藝術家張建君
把“時間”作為藝術素材,這聽起來也許有些玄,因為“時間”難以捕捉,但張建君的作品卻能夠讓你真切地把握。9月4日將在“俏江南”881會所開幕的《幻園6———張建君、芭芭拉新作展》上,張建君的作品是用彩色的硅膠翻制的太湖石,中國傳統園林中巧奪天工的觀賞石用后現代的材料制作,把“古老”與“現代”這兩種時態形象地疊加在一起。
張建君和芭芭拉是夫婦倆,在140m2畫廊同一天開幕的《另一種風景》展上,張建君的“時間藝術”有了更明確的指向:上海的石庫門建筑的畫面上,貼上了建筑設計師畫草圖常用的紙條,加上了后現代的彎曲線條與塊面。這是他的《上海計劃》系列,是對上海上世紀末開始的城市改造的一種寫照:以上海為榜樣,中國的都市化進程就是將“西化”(美其名曰現代化)直接嫁接在老建筑代表的傳統生活方式與社會人文景觀上?!皶r間”變成了歷史、變成了人的記憶,有了情緒的感染力,張建君的作品也因此有了批判的鋒芒。
早在上世紀80年代,張建君就把“時間”作為其創作的母題。他的作品《人類和他們的鐘》,獲得上海青年藝術家大展的一等獎,他從1983年開始的抽象系列《有》,則是通過回溯遠古蠻荒時代來尋求藝術的基本價值,1989年有3件作品入選著名的現代藝術大展。80年代末過后,他從綜合材料又發展到裝置藝術,而時間也就從主題變成了他的表現媒介,成了他的藝術語言。在《另一種風景》展上,張建君還有一個系列,那就是《古董篇》系列:對老古董陶罐進行改動,在其原有的經典造型上加上后現代的線條與塊面,產生時間疊合的效果。這個系列后來發展成油畫與硅膠制品兩個系列(見圖)。
其實,張建君的作品還把時間因素直接引入到作品的呈現過程:他的著名裝置作品《墨園》里,用墨翻制的太湖石上水滴潺潺而下,逐漸腐蝕了墨,使這些墨質的園林石趨于消亡。他在上海雙年展上展出的《過程的瞬間:水》,在白凈的宣紙上用水作畫,隨著水分的蒸發,畫面又還原為一張白紙。同樣的表現方法也在他的《上海計劃》系列中使用:在他的一個作品中,宣紙陳列在荒地中兀立的老磚樓前,藝術家用水在宣紙上留下了磚樓身影,這影子又在陽光下消逝,象征著這些老樓所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命運。在這里,裝置藝術也成了行為藝術,“時間”本身也參與了創作。
不過,這已經不同于他80年代沉迷于哲學思辨,“時間”總是指向遠古,在他進入新世紀后的作品里,“時間”交疊卻預示著未來,變成了類似宿命的預言,表現了藝術家強烈的質疑。
相關展覽:
“幻園6”
張建君和芭芭拉新作展
9月4日-10月31日
地點: 俏江南881會所花園
“另一種風景”
張建君和芭芭拉新作品展
9月4日-10月31日
地點:140m2畫廊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