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當代”是宣言和里程碑
“上海當代”是宣言和里程碑
“上海當代”是宣言和里程碑
時間:2007-09-03 00:00:00 來源:上海證券報
資訊
>“上海當代”是宣言和里程碑
———訪“上海當代”藝術總監(jiān)皮埃爾·于貝爾
在“上海當代”開幕前夕,于貝爾在接受記者專訪時對博覽會的圓滿成功信心十足,他相信,博覽會將是一個宣言、一個里程碑,第一屆博覽會肯定會成為世界上最真實、最豐富地反映亞洲藝術面貌的博覽會,而經過5年到10年的努力,“上海當代”可以辦成世界第一的博覽會。
當代藝術可以比肩歐美
于貝爾指出,他的信心首先來自亞洲與中國。這次應邀參與博覽會的雖然是全世界的畫廊,但我們的側重點是亞洲。過去5年世界上經濟發(fā)展最快的是中國,中國的藝術市場也在快速成長,以中國為中心的亞洲當代藝術越來越重要,可以和歐美的當代藝術并駕齊驅。
在中國,近年來畫廊大量涌現,現在的北京可以說是全世界畫廊最多的,其展覽面積也超過了紐約最大的畫廊。當然這樣的繁榮未必意味著藝術創(chuàng)作的質量上升,但至少藝術活動的活躍會刺激當代藝術的發(fā)展。而上海的商業(yè)環(huán)境、城市氣息與文化氛圍,則使我們選擇了上海,上海的城市氣息、文化,最接近博覽會所帶來的文化,同時,上海的魅力,使其成為最吸引全球眼光的城市,全球的收藏家樂于到上海一游。
我們采用另一種標準
作為博覽會的藝術總監(jiān),于貝爾透露,“上海當代”挑選畫廊有一套獨門秘器,那就是把側重點放在藝術家身上。他指出,全球的博覽會都選擇畫廊,各地的展覽因此都面目雷同,所以我們選擇另一種標準,側重亞洲、側重藝術家,在最后敲定展品時也是根據藝術家而不是畫廊的實力。
于貝爾多年來一直關心發(fā)展中國家包括亞洲、南美、非洲的當代藝術,特別是在博覽會的籌備期間,走訪了許多藝術家的工作室。他透露,他在亞洲各地都有“藝術大使”,每到一地都由這些大師陪同走訪當地的藝術家的工作室,盡可能地多看作品。他所看的作品遠遠超出了實際列入展覽的數量,因為他希望展示一個真實的亞洲藝術的面貌。他還特地指出,國際一流的藝術博覽會往往有專門的委員會挑選展品,那些掌握生殺大權的專家從來不和藝術家面對面交流,因此他確信,“上海當代”是目前在國際上唯一一個如此豐富地展示亞洲藝術面貌的博覽會,一定會贏得國際藏家和專業(yè)人士的肯定。
有望成為世界一流
于貝爾表示,我用策展人的觀點看作品,但與美術館的策展人不一樣,我是商業(yè)策展人,我的目標有兩個:一是發(fā)掘亞洲的藝術資源;二是要讓大眾也了解藝術。我的策劃要考慮社會大眾,盡管大眾對當代藝術有一個接受的問題,但我們只要把當代藝術的真實面貌展示給大眾,大眾總是會接受的。他認為,博覽會不但會改變大眾的藝術觀點,也會影響亞洲的藝術市場,影響亞洲的經濟。他相信博覽會會帶出新的藏家,帶來國外的收藏家,許多從未買亞洲藝術品的藏家會受到影響。同時,雖然中國藏家目前還未起重要作用,但也會變得很重要。
于貝爾坦言,博覽會規(guī)模很大,又是第一屆,很困難,工作很多,不過他確信,今后5年應該成為全球最好的藝術博覽會。他還指出,今后5年對上海的發(fā)展也將會是舉足輕重的,上海將與北京的藝術市場形成競爭,中國藝術總體上會成長。在這樣的競爭中有一些足以影響博覽會發(fā)展的外部因素,就是藝術品進口的關稅要下降,博覽會藝術品的審查要放松。目前有許多美國的大畫廊,還有跨國拍賣巨頭佳士得和蘇富比,都會對博覽會采取觀望的態(tài)度。如果這個因素能夠改善與克服,博覽會也許會不止于亞洲之選,有機會成為世界第一的博覽會。
要有藝術史的視點
于貝爾坦承,與亞洲、東南亞藝術家接觸,難度在于文化差異,他剛開始時就無法接受,因為已經習慣了西方的眼光。他與中國藝術家就有10多年的交往歷史,從海外的中國當代藝術家在接觸到中國本土的當代藝術家,收藏中也包括中國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在這個過程中與中國藝術家周鐵海相識相知,一起促成了“上海當代”的創(chuàng)辦。這次博覽會周鐵海作為他的“大使”,幫助于貝爾挑選中國藝術家和作品。于貝爾稱贊他很客觀,盡管有的是他不喜歡的。因為他的視點最終是藝術史的視點。于貝爾強調這很重要,因為以他的經驗,不管是做收藏還是辦博覽會,最重要的是藝術家,第二位的才是商業(yè)的視點。因為,只要有了藝術價值,商業(yè)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他強調,博覽會的策劃、作品和畫廊的選擇都由我個人負責。周鐵海自己也是藝術家,因此他只把作品交給我來看,幫助我,由我來做選擇,也由我承擔責任。這就像一個收藏家,自己的收藏最終還是自己做。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