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國際收藏家 拍場上走紅的藝術家不靠譜
專訪國際收藏家 拍場上走紅的藝術家不靠譜
專訪國際收藏家 拍場上走紅的藝術家不靠譜
上海藝術博覽會國際當代藝術展將于9月6日至9日在上海展覽中心登場。此次展覽由歐洲展覽業巨頭、著名的意大利博羅尼亞展覽集團、兩位合伙人國際當代藝術專家Lorenzo Rudolf和瑞典收藏家Pierre Huber以及上海藝博會組委會三方共同主辦,匯集了來自25個國家一百多個經過精選的畫廊的作品。此外還將舉行兩個特別策劃的項目:“杰出藝術家”和“驚喜的發現”。兩位合伙人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強調,推出新展覽的目的在于看重這個市場,“為掙錢而來”。
選擇上海的理由
LorenzoRudolf和PierreHu-ber曾共同成功創辦了巴塞爾藝術展,該展覽的門檻之高,令世界眾多畫廊望而卻步。此次,他們將舉辦展覽的成功經驗帶到了中國,但是他們表示,“上海藝術博覽會國際當代藝術展并不是又一個巴塞爾藝術展,這完全是兩個概念。通過這個展覽,你會知道藝術品市場的現狀和未來走向。”
LorenzoRudolf透露,將如此規模、規格的展覽落地中國,北京、上海和香港都是他們的考慮范疇,“但是,我們最終選擇了上海。因為,舉辦一個藝術展覽,不僅僅要看其藝術氛圍,這座城市的環境和生活方式也非常重要。它將吸引藏家前來”。
此次展覽的“杰出藝術家”項目中,將推出那些起到重大歷史作用的亞洲藝術家的作品,其中有大家熟悉的藝術家艾未未、方力均等,這些作品將成為市場中的最暢銷“商品”。而在參展畫廊方面,除了上海的香格納畫廊、北京的常青畫廊,還有眾多來自海外的畫廊,如代理陳逸飛作品的世界頂級畫廊MarlboroughGallery。
拍賣只能牽制畫家
中國當代藝術在藝術品市場的火爆毋庸置疑,然而對于國內眾多行家看來,它只是剛剛開始,還需冷眼旁觀時日。老外行家對此也持一樣的看法。PierreHuber介紹,意大利只是在5年才開始收藏中國當代藝術,歐美最早開始收藏也只不過15年歷史,“中國更多的不是藏家,而是投機者”。
面對國內許多人炮轟藝術市場中的中國當代藝術的火爆,質疑中國當代藝術家成名多半仰仗于拍賣場上的成績,PierreHuber直言:“其實,從拍賣場上走紅的藝術家,往往大起大落,并不靠譜,因為決定他們的是價格而不是價值。展會上的藝術品價格更接近真實,許多世界上有名的藝術家都是從展會、畫廊展出和博物館中走出來的。”“拍賣行應該說是侵略性的,”PierreHuber說,“其實真正受價格影響的是畫家本身,他們往往根據拍場上的成交價把自己作品的價格一再往上提高,這樣做其實對自己的創作發展非常不利,他們可能會因此重復自己的風格,以求高價,喪失創作靈感。”
看作品不是看畫家名字
作為瑞典資深的收藏家,PierreHuber頗為得意地說,“人們總是問我收藏有何經驗,其實我就一條,用耳朵聽、用眼睛看、用腦子想,永遠在它熱起來之前買進。收藏,不能看藝術家的名字,而應該選擇作品本身。在當代藝術中,中年藝術家是藏家的瞄準對象,他們的作品不一定最時尚,但能夠沉淀下來,經得起時間考驗。”
隨著民生銀行推出國內首只藝術品理財產品———非凡理財“藝術品投資計劃”1號產品,國內“藝術銀行”也是蠢蠢欲動、低調擴張。對此,PierreHuber嚴肅地說:“這類藝術投資其實風險很大,因為投資者必須相信顧問的能力和品位,卻并不一定能夠得到最藝術的選擇,而且這類投資往往讓你在收藏經歷方面差了很多,無法積累經驗,讓自己在以后的收藏中無法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