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團浸潤天地寬
墨團浸潤天地寬
墨團浸潤天地寬
要論及現代山水畫家在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山水畫上的個人貢獻和藝術造詣,恐無人當黃賓虹之先。黃賓虹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藝術探索和實踐中,對中國傳統山水畫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總結,形成了完整的審美體系和筆墨學說,并著有多種關于畫史、畫理、畫法的專著。同時他留下了數量豐富的山水畫傳世名作,這些畫作體現了畫家至深的傳統學養和傳統文人的審美情趣,也突顯出畫家爐火純青的藝術技巧。
黃賓虹(1865年至1955年),名質,字樸存,號濱虹、虹廬,中年更號賓虹,安徽歙縣人。出身徽商家庭,其父嗜藏書畫,黃賓虹耳濡目染,對此產生濃厚興趣。中年后曾為故宮博物院鑒定古畫,這些都為他長期深入地觀摩、臨摹、研究古畫提供了條件。在繪畫藝術上,黃賓虹既師古人,亦師造化。他自青年時代起即遍游祖國的名山大川,并畫下了數以萬計的寫生稿,從大自然中吸取了豐富的營養。
經過長達數十年的筆墨訓練,對畫理的精心揣摩,在積淀到相當深厚的高點,終于開始井噴式創作出大量純熟的山水畫作。這一藝術成熟期又被分為白賓虹時期和黑賓虹時期。前一時期約在其50歲至70歲間,主要為古畫的臨寫,此時對古畫揣摩至深,以至于作品中筆筆有出處,點點有來路。而后一時期為其80歲至謝世,其所畫出現新的景象,畫中潑墨淋漓,墨彩生動,點染渾厚華滋,大氣磅礴。
《西山放棹圖》即是黑賓虹時期的代表作之一,作于1952年。紙本設色,尺幅為96厘米×43厘米。畫中繪有溪水、小舟、山坡、樹林、遠山,其構圖是黃賓虹從“四王”、“元四家”學來的套路:一層坡、二層樹、三層山,題款亦在畫幅上方的天空空白處。書法亦見功力,凸現沉著、圓渾、質樸之美。此外,鈐朱文印“黃賓虹”,畫面左下方有一枚長方印,印文為“冰上飛鴻館”。
畫面整體看來,但見濃墨片片,焦墨點點,黑密厚重,變幻莫測,正是黃賓虹晚年所追求的筆墨境界。
畫面所呈現出來的黑,是畫家作畫時獨特的用墨法,黃賓虹曾從中國畫中總結出七墨之說:濃墨法、淡墨法、破墨法、潑墨法、積墨法、焦墨法和宿墨法。到晚年時,黃賓虹對墨法的運用已臻于神妙之境。在這幅《西山放棹圖》中,即可見一斑。畫面反復點染,有條不紊,而點法組織嚴密,分布巧妙,疏密有致,富有節奏和韻律感。這一遍又一遍往上反復加墨所形成的“黑密厚重”,也并不是一味的濃黑,更不是污濁,而是脈絡分明,光華煥發。正如清代畫家石濤所云:“黑團團里墨團團,黑墨團中天地寬。”此外,又因巧用宿墨,畫面有無數閃光亮點,即亮墨點,而使畫面精神十足。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