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教學改革與畢業創作
雕塑教學改革與畢業創作
雕塑教學改革與畢業創作
時間:2007-09-01 00:00:00 來源:
名家
>雕塑教學改革與畢業創作
畢業創作指導教師:陳克
廣州美術學院雕塑系當代雕塑藝術課程的設立,面對傳統的教學模式,以及對未來教學成果的期待,我們在教學的道路上開始了一些實踐。為了使學院背景下的藝術教育在面對當代性問題時,也能保持著與社會藝術交流活動相平行的秩序,引進新的教育方式與創作實踐,藝術審美觀念的變化將帶來不同以往的創作面貌。
我系當代雕塑藝術課程,從傳統教學理念中逐漸蛻化出新的面貌,這一變化過程可以說是得益于長期以來的傳統雕塑教學所引發的“寫實肖像創作”與“自由創作”雙創作矛盾的激化。這一客觀原因促成了教學思路和畢業創作責任的變化,而改革的動力則來自于對當代藝術文化的更新與追求。面對日漸壯大的藝術新生力量,藝術觀念需要做更進一步的變更,藝術領域需要在更大空間上擴張。在今年的畢業創作中,明顯地呈現了與以往相比更為系統的當代藝術創作觀念。這是最令人可喜的教學成果,學生能盡情的放開手腳,以傳統技術為基礎,以現代雕塑語言為武器,以雕塑的形式呈現出新的視覺文化。學生們用新銳的觀察角度,發現我們周圍所存在的社會問題。以一個新的切入點,配合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尋找對社會、對文化一種新的闡釋方式。
在這一批作品中,我們看到同學們積極關注社會問題,主動追問現象背后的意義,擺脫以往教學方向的矛盾,充分調動所學并積極投入創作的熱情。例如,黃藝馨、韋煒《“就是要這樣!”》以自己為模榜反映當下青年心態和社會狀態的典型特征,網絡科技對生活和人的影響已經不經意之中成為新的社會狀態,作者以自己為實例提示更多的思考;陳文杰的《Go Go Go…》模糊了現實與游戲之間的距離,同時對戰爭和暴力提出了反思;歐勇的《行李》以關注民工為題材,作品的現實意義在于“紀念”不存在的他們,體現其質樸的關懷;譚逢的《金豬》以廣州禮俗調侃傳統文化和商業社會。這些作品尖銳犀利,對社會的批判和審視來得比較激烈,也來得比較充分,體現了現代藝術青年以藝術逼視現實,態度明確且意味深刻。
胡慶雁的《脂肪樓梯》和莫靖宇《拖拉機》在于從軟質中提取粘連的質感,無論是脂肪的垂墜或是輕煙的飄渺,展現一種謬誤的心理達到以柔制剛,作品的題材放在對工業化生產的顛覆性思考。以“人”本身存在的形態為立足點的作品,如劉芳冰的《盲沙》,從哲學和生態的角度透露著詩意般的意境,而高弈庭的《鏡像》從自己做發散思維,考察社會、傳媒、生活與人的緊密聯系。
總的來說,這一屆畢業創作是我們教學改革初探的成果,看到學生們創作題材的多面性和綜合性,使得這一批作品從不同的角度,集中地反映了當代藝術與社會的關聯,也體現了學生從學院式教育到畢業自由創作之間的自然過度,既是學生的藝術歷程的成長,也是我系教學思路的轉變所帶來的碩果。因此,通過這一步一腳印的方式,期待更優秀的藝術成績。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