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的萌發——06屆畢業生自由創作
意識的萌發——06屆畢業生自由創作
意識的萌發——06屆畢業生自由創作
時間:2007-09-01 00:00:00 來源:
名家
>意識的萌發——06屆畢業生自由創作
畢業創作指導教師:陳克
伴隨著我系在教學思路上的改革,直面傳統學院教學的某些不足之處,考慮到我們的學生在未來的藝術創作道路上可能要面對的種種情況,在傳統的以“寫實”肖像創作和“自由”創作之間的夾縫里,在這個矛盾激化的現實中,我們采取了一些新的教學步驟和方法,在這困頓中走出新的一片天。
本次畢業創作中,對社會問題的關注成為了主要表現的手段,學生們從不同的角度,直擊各種社會現實,從現實生活到社會現象背后的本質,再到社會價值的探討,逐層深入。為解讀這個社會,學生們從自己的角度發出他們參與現實的欲望,這種藝術表現的沖勁來自于他們對于當代藝術所萌發的意識。
歐勇的《行李》以現實中農民工為表現對象,從其水泥行李中對農民工生存狀態發出呼吁,作品只見行李不見人,不禁要疑問主人去了哪里?他們的權利和價值是否漸被我們忽視?作品內涵深刻且切合當下的社會關注熱點。譚逢的《金豬》以調侃的方式對社會商業文化與傳統禮俗文化進行了并置,從而點明文化傳承的方式。與此同類型的作品還有李研的《懸·浮》、梁宇軒的《穿越過去現在》、嚴海燕的《銅鏤電衣》,它們以兩種文化符號相互拼貼,使作品凸現第三種文化面貌。
在作品表達對現實關注的同時,對于人本身的思考也是創作選取的一個中心亮點。劉芳冰創作的《盲沙》正好踏在這個點上。她以其物與非物——沙與人的對比,使作品呈現情感與意識的穿插,更深層次的揭示了人與自然之間生態循環的關系,利用風和機械的外力作用使作品達到:形成—存在—消亡的周而復始的過程,作品構思深邃,耐人尋味。
作為一場當代藝術的演練,同學們對作為主體的“人”的角色的提取,進行了大膽地開拓,對自己或自身意識的存在形式提出了各種可能性,如高奕庭的《鏡像》從平面形象出發,對現實與虛擬、傳媒、心理都形成了若干個思考的途徑。龐曉明的作品《啊…》以扭曲的身體對瓶子的掙脫喻示著作者意識中的掙扎。莊好超創作的《廣場的回聲》以現實存在的標志性建筑影射不存在的“我”,其意識就存在于被兩面現實所夾擠的空間中。陳文杰的作品《Go Go Go…》旨在強調游戲與現實的距離。著名的網絡組合“后舍男生”黃藝馨和韋煒的作品《“就是要這樣!”》,以自己為模榜反映當下青年心態和社會狀態的典型特征,作品通過網時代出現的非傳統情況下的非正常現象,反映出當代大部分年輕人的心態。在以反傳統、反權威,突出自我、剔舊創新的新價值觀念背景下,作品表面的滑稽荒誕卻透露出背后嚴肅的社會現狀?!叭恕币呀洺淮嬖谟谧髌分?,這些作品集中顯示了學生們的智慧及創作中當代性和觀念性的思維。
關耀明的《歡慶》與苗微微的《本命年2006》作為一組對比,中國意象趣味的金屬雕塑所呈現的剛健,與女性化的私隱空間透露出的曖昧成為本屆畢業作品展的兩個極端。而胡慶雁的《脂肪樓梯》則處于中間狀態,他抽取建筑部件——樓梯,以人性化了的形態打破原有的設計規則,通過塑造其生命感的柔軟形體和展現其蘊涵的能量,消解了工業產品的痕跡。這正如我們雕塑系教學改革的方向,萃取當代藝術以突破成規,積極開拓學院教學的新道路。本屆學生的畢業創作不負眾望,實現了由學院傳統教育過度到當代藝術創作的過程,它得到了學院和雕塑系領導的肯定,也得到兄弟院系和藝術業界的好評,此屆畢業創作既是一場學術的突破,也是一場當代雕塑藝術教學的演練。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