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骨綿掌”劉錕作品展
“化骨綿掌”劉錕作品展
“化骨綿掌”劉錕作品展
時間:2007-09-01 00:00:00 來源:世藝網
資訊
>“化骨綿掌”劉錕作品展
 |
“化骨綿掌”,是傳說中的神奇功夫,只見諸于那些武俠小說,或許與現實無涉。
事實是人們對“化骨綿掌”的津津樂道,似乎正代表著某種當下的文化認識方式。亦如“化骨綿掌”,人們即從具體的“一招一式”脫逸開去,通過幻想的翱翔轉而生成出關于“功夫”的新結構、新觀念和新知識。而毋庸置疑的是,這些新的結構、觀念和知識,最終都將被歸入當代文化的范疇,成為當代文化特征與文化認識方式的某種具體表達。
劉琨,不是“武學家”,在他的資料中也沒有任何關于“習武”的早年經歷。或許他與我們一樣,對“中華武學”的粗知大多來源于那些武俠小說,對“功夫”的真與假、現實與幻象根本就沒有什么辨識能力。因此他畫的“功夫”,也就不是什么“葵花寶典”的繪圖本,也就不是關于功夫絕學的看圖說話。正如他畫的那幅題為“化骨綿掌”的作品,或許只是一種“命名”,或許通過這種“命名”,劉琨想告訴我們一些更重要的東西。這些更重要的東西,包括了藝術家對現實的看法、對傳統藝術的觀點,以及如何表達或呈現這些看法或觀點的自我方式。
劉琨,隸屬于中國當代的年輕藝術家群體,這個群體是目前中國當代藝術創作中最眩目的一群。作為這一群體的明顯特征,他們少了紛爭與負壓,少了傷痕與憂慮,卻多了幾份輕松與真實。他們關于現實的反映,或許內斂、平和、詩意,或許偏激、騷動、詼諧;時而積極,時而孤寂,時而雀躍,時而沉悶,然而他們的動機,單純而含蓄,他們的形式,充實而快活。劉琨也是如此,他的藝術,沒有歷史性的宏大敘事,也沒有歷史文化的滄海桑田,更多的是在平靜中慢慢融洽的表述,在自然里暢快詼諧的流露。故而觀者與他的交流,會顯得直接而簡單,甚至多了幾份悠然與從容。
毋庸置疑,對于當代藝術家而言,“繪畫終歸要回到眼睛本能的敏銳度,以繪畫的形式,呈現存在于內心世界的本質”。面對畫布,劉琨顯然已經認識到所謂的“創作的意義”,并非專門指向藝術“偉大性”的純粹理念,亦非僅僅針對于現實生活的簡單而機械地反應。在他看來,藝術創作在敏感而激動地感受包容著現實變化的同時,也應更多地呈現出超越現實的文化特性。圍繞著這一觀點,劉琨也在試圖建立屬于自己的有別于“世界”的“視界”。
在大多數的作品中,劉琨將人物置于畫面相對中心的位置,同時盡可能地對那些無關痛癢的細枝末節進行所謂的“簡化”。于是,人物越是居于畫面中心,細節越是簡化,卻給觀眾帶來一種越加莫名的“孤寂感”,這種孤寂對應于那些有關“功夫”的命名,也愈加顯得有些荒誕不經。劉琨也用同樣的方法,來呈現有關“空軍”、“海軍”、“陸軍”等“三軍儀仗隊”的主題,由此產生了迥異于現實的視像場景。
劉琨甚至用一種近乎平涂的方式來處理畫面的背景,以此進一步控制畫面的空間深度與結構層次,與此同時藝術家也引入了類似舞臺燈光的投射,制造出不同于現實的幻覺結構。而在另一些作品中也有關于具體場景的表達,譬如說《彼岸》、《游泳》等,但是這些場景仍充滿了明顯的歧義性,更多的是非物質化的景觀呈現。
劉琨的雕塑作品,實際上就是他繪畫創作的某種延伸,因此充滿了繪畫感,而并非是雕塑家的純粹做派。由此他的創作,混淆了平面藝術和立體藝術固有的界分,并最終轉化為動態和靜態、思想和觀點、程度和維度、圖像和空間、物質和非物質的綜合景觀。
正如所有的年輕藝術家,劉琨現階段的創作,體現的是他個人藝術的“現在”的軌跡,然而他的作品已經挑明了自我的態度、立場、趣味、根源等等。尤其是他在創作中的表達和表達方式所彰顯出的個人特質:細致的觀察,出人意料的表達,不經意的幽默,以及一如“化骨綿掌”般的幻想翱翔……。
展覽時間: 2007-9-8——2007-10-8
開幕酒會: 2007-09-08 15:00
展覽地點: 北京西五藝術中心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