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州窯醬褐釉雙耳瓶
吉州窯醬褐釉雙耳瓶
吉州窯醬褐釉雙耳瓶
吉州窯在今江西省吉安永和鎮,古代吉安稱吉州,故名吉州窯,并稱“永和窯”、“東昌窯”。創燒于唐末、五代,發展于五代與北宋,興盛于南宋至元代初、中期,終于元代末,為江南地區著名的民間瓷窯之一,燒瓷品種繁多,地方特色濃郁。
上世紀50年代以來,文物部門對吉州窯做過多次調查。1980年至1981年,江西省文物部門對窯址作了比較細致調查,開探溝25個,清理了龍窯一座及作坊遺址,獲得了大量瓷片及窯具。
這些清理工作也證實了五代時期吉州窯生產有醬褐釉碗、罐、壺及白釉碗盞,器物特征與各地五代墓出土瓷器比較近似;與元末明初刊《東昌志》中“至五代時,民聚其地,耕且陶焉,由是井落墟市,祠廟寺觀始創”的記載大體吻合。入宋以后,吉州窯也燒青白瓷,有青白瓷注子、注碗殘器標本發現,同時還燒白釉和黑釉器,但標本不多。南宋為吉州窯大發展時期,瓷器品種有黑釉、醬釉、青釉、白釉、白釉褐彩、白釉紅綠彩繪、綠釉、醬黃釉等,以黑釉、白釉所占比重最大。在裝飾技法上呈多種多樣、豐富多彩,諸如樹葉紋、剪紙紋、彩繪紋、灑釉、剔釉、剔釉填繪和玳瑁釉、鷓鴣斑、堆塑等多種技法。
吉州窯除燒制上述獨具特色品種之外,又兼采宋代南北名窯之所長,廣收博取名窯瓷藝,如青白瓷顯然是仿景德鎮窯;覆燒印花白瓷帶有明顯的定窯風格;白釉褐色彩繪裝飾受磁州窯影響,但磁州窯系為釉上彩,吉州窯為釉下彩,有所創新;黑釉兔毫紋、油滴紋明顯是仿建窯的;所產綠釉小盞的紋飾布局與耀州窯青瓷盞幾乎完全相同。宋代吉州窯產品的胎色可分為紫黑色泛青的粗缸胎、醬紫色缸胎、米黃色瓷胎和淡青花瓷胎四類。其胎質較粗,胎內含有砂粒,有氣孔,圈足處理比較簡單。
宋代吉州窯生產的褐釉器物不多見,以罐、瓶類器型較為常見,造型豐滿,釉層較薄,質地較粗,多施釉不及底或施半釉。北宋早期光素無紋飾,南宋后紋飾多樣,題材豐富多彩,同時代其他窯口的紋飾在吉州窯中幾乎都可以找到。而一些吉州窯自己所創獨特的紋飾都為其他窯口所不見,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在宋代民窯中獨樹一幟。
這件產于宋代早期吉州窯醬褐釉雙耳瓶(見圖),高8.5厘米,口徑3厘米,足徑4.2厘米。折沿撇口、長頸、圓鼓腹、外撇平底足,肩腹部兩邊堆塑云紋雙耳。平底足無釉,見粗松胎質,呈紫色缸胎,瓶外壁施滿醬褐色釉,釉薄處呈褐黃色,是輪制施胎紋,釉厚處呈黑褐色,且有流釉。該類器型釉雙耳瓶在閩北宋墓中多有成雙成對出土,有黑釉、青釉、黑褐色釉,但是醬褐色釉的發現較少。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