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雕母 拍場“貴”族
清代雕母 拍場“貴”族
清代雕母 拍場“貴”族
我國古錢幣的收藏鑒賞源遠流長,但并不是所有類型的古錢幣都能受到各代鑒賞家的青睞。在金石學家眼中,只有高古的刀、布、鏟、金錯刀等門類才有資格被奉為至寶。對于距離自己生活時代比較近的幣品,他們并不關心。然而,有少數(shù)幣品超越了這一“遠香近臭”的潛規(guī)律,成為歷代關注的大珍。堪稱“青年貴族”的清代雕母即是其中之一,近幾年,來自拍場和市場的訊息都一致表明:清雕母的身價正在不斷攀升。
雕母身份顯貴,絕非市井之物,而拍賣市場本來就是“崇貴”的天地,因而在風云變幻、有起有落的泉海中,清雕母能夠一路堅挺,成為歷年各場拍賣會的領軍之一。
2005年春,在中國嘉德“中國歷代古錢幣銀幣銅鏡”拍賣會上,編號為5442的清代咸豐元寶寶泉局當千雕母在起拍價5萬元的情況下經(jīng)過多番混戰(zhàn),最終以27.5萬元的價格成交,這也是近幾年錢幣走上拍場后清雕母的最高價。
這枚雕母還享有一個特殊待遇:它被做成明信片,隨著嘉德刊印的圖錄送到世界各地的玩家手中。圖錄中對它的注解是:“極珍罕,系目前民間之僅見,雕工精致傳神,頗具時代特征,極美品,原為著名收藏家陳鴻禧先生收藏。”
實際上,底價5萬元對于當時的行情來講已經(jīng)不算低廉了。但即便如此,拍賣前仍有不少藏家流露出購買的意圖,只是對于價格的把握都不是很有信心。因為往年無論是拍賣會還是收藏圈中都沒有見過當千的大雕母,這使得價格很難預料,若按過去一兩萬元的雕母成交價看,此次若能拍出15萬元已屬理想。
然而,越是吸引人的東西越能使人產(chǎn)生非理性“企圖”,因此最終以高價成交也算情理之中、意料之外了。事過兩年,此泉若再拿出來拍賣,想必仍能爆出“翻跟頭”的價格。好貨不怕價高,好貨一旦流走,不知又有多少玩家要徹夜難眠了。
同是清雕母,價格上卻有很大差別。近年來,咸豐錢收藏正盛。其實鑄造大錢本是國力衰退、通貨膨脹的標志之一,不想數(shù)代后卻反而成全了收藏界:咸豐錢當五十、當百、當千很多,個頭一大,視覺上就更有力度,況且文字風格比較符合當代的審美標準,于是帶動了咸豐錢的收藏,自然更為咸豐雕母提高了身價。
相比之下,其他如嘉慶、道光等朝的雕母價格還沒有那樣高,其原因并不在于存世量的稀少,而是個頭大小:個頭一小,氣勢就弱了,價格也隨之走低。如2005年嘉德春拍中,編號5389的乾隆雕母成交價僅3.85萬元,遠低于咸豐大錢的雕母價格。但實際上,乾隆雕母本來存世就少,此錢更屬于“未開穿“型,即沒有正是參與翻鑄。這類比開穿的雕母存世量更少,民國時期很受泉家的推崇,如今還能在上海博物館覓得其蹤,都是老藏家的舊物。
然而,從目前拍賣市場的表現(xiàn)來看,以往被收藏大家極為重視的未開穿雕母并未有出彩表現(xiàn),究其原因,與此類雕母沒鑄過錢、在嚴格意義上不屬于錢幣范疇有關,很多人只把它當作工藝品。但筆者認為,它具備嚴肅的政治經(jīng)濟價值和欣賞價值,難保日后不會“東山再起”。
凡注明 “卓克藝術(shù)網(wǎng)”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nèi)容均屬于本網(wǎng)站專稿,如需轉(zhuǎn)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shù)網(wǎng)”水印,轉(zhuǎn)載文字內(nèi)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shù)網(wǎng),否則本網(wǎng)站將依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維護網(wǎng)絡知識產(chǎn)權(quán)。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wǎng)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