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意象,大象無形
抽象、意象,大象無形
抽象、意象,大象無形
時間:2007-08-31 00:00:00 來源:
名家
>抽象、意象,大象無形
——一種抽象或者反抽象的可能
所謂抽象,即是指人在認知思維活動中對事物表象因素的舍棄和對本質因素的抽取。在繪畫藝術中,抽象是相對具象而言的,這兩個詞往往以形容詞形式出現,并且分別與繪畫一詞結合,組成兩個概念,即抽象繪畫和具象繪畫。抽象繪畫的基本組成在于線條和色塊,而關于色塊和線條的純粹實驗在現代一百年的西方抽象繪畫中已進行了細致入微的實踐,那么抽象藝術在當代如何成為可能?這是當代藝術對于抽象繪畫的一個基本疑問。
按照柏拉圖的理論,我們看到的現實只是“理念”的影子,那么三維的藝術作品就是影子的影子。一個多世紀的抽象畫實踐堅持認為二維形式對“現實”的再現要遠比三維形式更真實、更高級。但是在中國,概念是通過視覺形象來隱喻的,概念和視覺形象從來就不對立。中國畫中一個重要的美學理論就是注重意境,神似重于形似,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等等,這與抽象畫理論有著異曲同工之處;而中國繪畫理論中的禪意說、頓悟說等也與抽象藝術理論有著殊途同歸的感覺。
但是西方現代主義的美學是建立在主觀與客觀、藝術家與作品二元對立的基礎之上的,它是個人精英意識的表現或再現。而中國當代“抽象藝術”實際上是對一種混沌狀態的表現,是對現實生活的隱喻。不論是類似參禪式的勞作,或者是一種日常化的、非一次性的“行動藝術”,還是對身邊的現實的暗示,我們的抽象繪畫都是現實的產物,而不是純粹的形而上的抽象構成。我們從來不會像蒙德里安那樣如同演算一道道數學方程式一般地仔細推敲那些彩色方塊及其布局,或者說我們根本就沒有純粹形式意義上的抽象畫。那么,抽象繪畫在中國如何找到自己的語言體系,這是又一個問題。
我們說我們的思維方式是感性的,我們承認我們缺乏那種把外部世界的結構和精神“抽象”化為極端二維平面化的幾何形式的“抽象性再現”的觀念和意識。雖然對康定斯基提出的“只有當符號成為象征時,現代藝術才能產生。”的觀念,我們并不陌生。我們的篆刻和書法在某種意義上似乎更接近抽象藝術,接近那種重視對點、線、面、色、形的造型元素與視覺、心理效應之間的聯系的觀點,包括蒙德里安提出的“只打算表達一種東西,即宇宙永恒的純粹真實”的理念以及馬列維奇認為一幅繪畫作品的基礎首先是“重力、速度和運動方向”的說法,我們都有似曾相識的感覺。但是巨大的困惑源自于西方現代主義的美學原則對我們“抽象藝術”的解釋的不適合。即使我們的書法和篆刻與西方現代抽象繪畫有多少外在表象上的相似,我們依然看到二者之間存在著世界觀和思維方式上的本質差別。
我們說“抽象”一詞,并不存在否定性,所以我們只能說抽象是對具體事物的概括,而不能說是對具體事物的否定或者破壞。從這個角度看,“抽象繪畫”這一概念也許更適合指稱我們進行了高度概括的那些大寫意中國畫。中國畫講究意境的理論在宋代就有畫家專門闡述,我們古代畫論畫評中有大量對視覺值價值的間接確認和肯定,比如用“疏可跑馬,密不透風”來肯定布局的視覺價值,用“力透紙背”、“枯筆渴墨”等來肯定墨跡的視覺價值,用“荒寒悠遠”肯定意境的視覺價值等等,這些對形式主義的認識,將成為我們的理論支撐,但是背倚著深厚的傳統文化及人文背景,以契合本民族的關照形式與自然的思維方式,將主觀與客觀,再現與表現兼容并蓄地發展下去,這是否便能建立一個中國抽象畫的語言價值體系?我們一直在努力。
趙無極曾說過:“我的畫越趨于無形,我就越接近中國唐宋的繪畫思想。我的抽象是屬于中國的,屬于中國傳統的唐宋年代的山水。……我是越畫越抽象,反過來也越來越接近我自己的中國文化,也就越來越深地感覺到中國文化的深厚的底蘊……”行云流水的優美節奏,蘊含著對意象世界的理解。但是,由對西方抽象藝術的熱衷到回歸中國傳統這條主線,到底該怎么做才是有機的,且是從哲學和美學的高度審視下的回歸,而不僅僅成為一種簡單的形式,我們在嘗試。
我們試圖做一些將東方的哲學和美學轉化為當代藝術的嘗試。不需要用色塊、線條的構圖去標榜“抽象”,也不必要追求一種所謂的二維形式的構成的形式美,如果這樣的形式背后沒有任何“抽”取出來的哲學或精神意義。我們不試圖表現可視性的完整,沒有具體超越的對象世界,只有伴隨著人對世界認知過程的精神調和,我們表達的是對可感知與不可感知世界的流動的、反復的整體觀念,我們強調發展性和不完整性,我們試圖賦予每一個抽象的局部以不確定的移動感,從而形成多視點的“抽象”形式,讓每一幅畫的畫面都是流動的局部,而非一個完整世界的抽象畫總結。因為我們理解的現實世界總是在發展,沒有開始,也沒有終結。
如果不是完全從現代主義的美學原則來理解我們的抽象藝術,而是從“上下文”的角度去來解讀。那么,我們的“抽象”形式同樣具有很強的社會現實的再現性,是對當代中國現代化的反映。同時,我們也反對那種對畫面的精神表現意義的極端排斥,恰恰相反,我們強調創作者個人在創作過程中的精神性。我們重視自己所畫的與周圍環境、個人生存狀態之間的關系,這既是我們心境的表現,也是現實的再現。所以從這點來說,我們的“抽象”形式的本質是不是另一種反抽象的可能?
湖州師范學院藝術學院 陳湘 副教授 0572-7255069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