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點評:從第一槌開始
文藝點評:從第一槌開始
文藝點評:從第一槌開始
1992年10月3日,深圳敲響了中國文物與藝術品拍賣的第一槌,至今已經是第十五個年頭了。
1993年11月16日,中國藝術博覽會在廣州出口商品交易會大廈舉行,至今已經是第十四個年頭了。
許多年里,中國只有書畫與文房四寶一起經營的榮寶齋、朵云軒等為數不多的傳統書畫店鋪,只有生意不溫不火、方式刻板生硬的國字號文物商店。“文革”后,才有了桂林畫販子、天津與北京的古玩鬼市等等。中國文物與藝術品市場的真正起動,就是這10余年的事。
在第一個10年里,中國文物與藝術品市場獲得了全面復蘇。期間,中國內地有了單純經營藝術品的畫廊、現代意義上的藝術博覽會;有了以現代企業制度組建的文物與藝術品拍賣公司;有了程度與形式接近西方水準的文物與藝術品拍賣等經營制度與法律法規;有了數量龐大(7000萬)且逐年以10%以上速度增加的收藏隊伍;有了與海外中國文物與藝術品拍賣經營平分秋色的年度成交額。2002年,大陸中國文物與藝術品拍賣年成交額為45億元人民幣,全球總體規模達到西方人士預測的:“中國文物與藝術品年成交額為10億美元”,也即約90億元人民幣。
自2002年以來,中國文物與藝術品市場躍上了一個新平臺。在這個平臺上,起碼需要運行10年,這10年可以稱之為夯實期。這期間:就市場主導而言,在復蘇期內起決定作用的是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的制定,唱主角的是政府有關部門。在目前正在運行的這個平臺上,唱主角的應該是學術界人士。學術鑒定與評估作為市場主導力量已經當仁不讓。就市場主體而言,在復蘇期內唱主角的港臺及海外人士與機構已經讓位于內地企業,特別是內地民營企業與股份制企業。藝術經紀人將是市場的活躍分子。就投資形態而言,在復蘇期內擔綱的是民間閑置資金,在夯實期則主要體現為投資資本,即從股票、房地產等領域分流過來且相對穩定的資金,并進而有專門的藝術品投資基金進入。
2003年中國大陸文物與藝術品拍賣總成交額為25億元人民幣、2004年為57億元人民幣、2005年為153億元人民幣,3年增長了6倍。進入2006年,中國大陸文物與藝術品拍賣雖然出現了強勢調整,但也只是增幅縮小。在中國書畫與瓷器成交收縮的同時,中國當代藝術與中國油畫卻是大踏步前行,屢創新高。根據中國經濟發展的時間表以及與之相適應的中國文物與藝術品經營態勢,全球中國文物與藝術品拍賣年成交額將在未來幾年突破500億元人民幣,其中中國大陸400億元人民幣左右,中國內地將基本把握中國文物與藝術品市場的話語權。
無論是從“亂世黃金,盛世典藏”的古訓,還是依現代投資理念,無論是回顧中國文物與藝術品拍賣復蘇以來10余年的驕人業績,還是參照西方藝術品經營業的發展規律,無論是按照中國人的財富積累方式,還是遵從國民經濟發展的路線,無論是立足于居民現實收入及其銀行巨額存款的現實,還是著眼于中國未來的經濟總量,我們都可以說,在未來的50年內,投資中國文物與藝術品是一個風險可以控制、前景十分樂觀的事業。
當然,中國文物與藝術品市場的發展不可能一浪高過一浪地一味向前向上,必要的調整一定會出現,因為:法律法規的不健全,特別是執法不嚴格而產生的法律風險需要排除;資金來源不充足、投資方式欠妥(投機色彩過重)而產生的市場波動需要補償與平衡;市場結構不理想,特別是畫廊業發展不充分而產生的市場重心不穩需要匡正;操作不規范,特別是部分機構與人士急功近利而產生的市場信心不足需要充實;學術力量不夠,特別是一部分學術界人士見錢眼開,一部分機構混水摸魚而產生的市場態勢不良需要改正。
我們欣逢盛世!我們何當盛世?有關中國文物與藝術品市場的方方面面應當為盛世的長久而努力。
如果說,吳昌碩、任伯年、齊白石、吳湖帆等曾經身遭戰亂,以賣畫為生,難免簡單從事。如果說李苦禪、謝稚柳、陸儼少、關山月等曾經身處鬧世,賣得少送得多,難免敷衍了事。今天的許多書畫藝術家已經是身價百倍、錦衣玉食,有時間、有精力、有物質基礎和文化素養,應當為今天、為未來創作一些有分量、有個性、有傳統意味、有時代氣息的作品。而實際上,他們作為各項活動的組委、評委提供的“特邀作品”,哪怕是為全國美展提供的“特邀作品”決不是他們的代表作,甚至不及他們的成名作,有些甚至是應酬之作。如此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地應酬下去,我們相信,應酬別人之后,終會有應酬他們自己的那一天。現在,在拍品征集艱難的情況下,各拍賣公司只能重名頭而輕品質,高比率流拍的現實說明競拍者是明智的。如此也說明,歷史對于應酬者從來就沒有姑息過。
就絕對數而言,全國從事文物與藝術品研究的隊伍并不零落,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文博系統的有關人員加起來可不是一個小數。可是,這支隊伍在文物與藝術品市場卻是戰斗力不強、殺傷力不弱。一些專家多年編纂的著作,如《中國古代書畫圖目》成了寶典,但也有個別老專家在古代作品旁的題跋被人評論為“不如沒有”。一些專家在電視臺出鏡,以其法眼與學識鑒偽識真,提高了國人的文物保護意識與藝術鑒賞能力,但也有少數專家跨越自己的研究領域,成了萬金油式的專家,給后世留下了一些笑柄。更有一些專家受經營機構所托,從事所謂學術工程:以學術的名義舉辦的展覽、出版的畫冊、進行的講座……甚至有學術機構把拍賣公司的一個專場當作了一個學術展覽。其內里,卻是托偽摻假造市,利益驅動之下,卻是學術良心的出場與學術品位的下滑。
誰應當對中國文物與藝術品市場的學術負責,到如今,確實沒有響應者。贗品如此之多,到了千人所指的地步。但是,除了收藏者因此而血本無歸,沒有其他人受損,造假者在那兒竊喜,售假者也在那兒竊喜。更為可怕的是,收藏者還不知他萬分珍惜的“古董”,卻是一個嶄新的仿品。小巫見大巫的是,一些拍賣公司假拍大行其道。前年,在中國拍賣行業協會紀念成立10周年之時,各方人士曾經認真討論過如何考察拍賣成交紀錄的真偽,到如今卻是毫無結果,說是“有技術上的難度”。看來,只有“提高拍賣公司及其人員素質”這個口號可以喊了。問題是,自中國拍賣公司成立的那一天起,我們就把這個口號喊得震天響,假拍卻不時出現,因此,許多媒體只好停止所謂排行榜。中國文物與藝術品的歷史在數據闕如中展開,委實有些無奈。
但是,歷史的無奈正好是我們的責任。否則,我們何當盛世!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