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城市雕塑的幾個比喻
有關城市雕塑的幾個比喻
有關城市雕塑的幾個比喻
一、城市雕塑是集體記憶
城市雕塑是歷史長河片段最好的記錄者,是其他文博手段無法企及的表現手段。舊城市的重大歷史事件,著名人物,戰爭,災難,文化現象的起源,到社會發展沿革,人民生活的變遷,都可以用城雕的形式記錄下來。
考察世界上城市雕塑比較發達的國家,城市雕塑既是該國文化的標志和象征,又是該國民族文化積累的產物。在歐美許多城市,雕塑凝聚著民族每一歷史階段的精神面貌,反映著人們在不同歷史階段的信仰與追求,標志著國民價值觀念及相映審美趣味的變化。城市雕塑與城市建筑一樣,是一個民族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最直觀最集中的表現。
古往今來,各民族在各自的城市中用雕塑藝術地創造空間,表現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理想價值,不斷地積累著各民族精神財富,使得這一代人緬懷上一代人的文明業績,開拓下一代人的文明發展。在這一點上,雕塑具有長遠和永恒的意義。因而說,城市雕塑的文化積累功能是其他文化形態難以比擬的。
歷史文化的傳承,如果相當一部分由城雕做為接連點,是我們雕塑家夢寐以求的理想境界,以現代史為例,《廣州起義紀念碑》是祖輩告訴我們,《解放紀念像》是是由父輩告訴我們,而我們告訴未來的或許是紅領巾集體隊返學,公仔出鋪的樂趣,上山下鄉的 磨練和改革開放大潮中的得與失。
集體記憶是城市雕塑生命力與親和力的集中體觀,作品所承載的是源遠流長,刻骨銘心的城市文化與歷史印證。想象一下,一個旅游者到廣州來,每到一處,都象翻著這個城市以雕塑形式寫成的日記,倘若隨便找個老百姓,也能滔滔不絕,如數家珍的與這座雕塑一道,向你訴說這段光輝的歷史片段,該是多么有趣和有意義的事情。
二、城市雕塑是公共記憶的路標
路燈是城市的公共設施,城雕也是公共設施。路燈為城市照亮的道路,為城市增添色彩,城雕照亮人的心靈,為城市彰顯個性。
城市雕塑是城市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城市精神展現的。
一個手段,是城市經濟發展的“特種部隊”(同時為第二產業——旅游業作貢獻),也就是說,城市雕塑的建設與城市的道路,醫院,學校一樣,應有一個長遠的規劃和資源配置,依法而行,好讓雕塑家有一個穩定的預期,從容有效地計劃組織自己的創作,很難想象,米開朗杰羅在一年半載之中能夠打造出“大衛”這一曠世杰作,這也許就是城市雕塑與路燈的不同之處。
三、雕塑家應該擔任城市講解員
剛從歐洲回來,感觸很多。滿街的雕塑是幾百年前的積淀,偉大的雕塑家的子孫們,正享受著祖輩留下來的遺產,悠閑的在路邊飲咖啡。全世界的旅游者象朝圣一樣,不遠萬里到這里來,扔下了大量的金錢,這些國家的旅游業為國民生產總值的貢獻高達60%以上,他們的國民是有理由悠閑和懶惰的。
以往人們普遍把城市雕塑僅僅作為一種城市純文化的東西,似乎與經濟無關,其實現代城市雕塑具有顯而易見的經濟價值。首先是城市雕塑構成一種高雅的美化環境,使生活于城市的人有高檔次的審美體驗。城市雕塑作為旅游景觀具有直接的經濟功能。在歐洲的許多國家,城市雕塑作為該國城市人文景觀,形成旅游最重要的資源,巴黎,雅典,華沙,奧斯陸,羅馬,佛羅掄薩,米蘭等城市。
反觀我們,城市雕塑的建設才剛剛起步,滿打滿算都是近十年的光景,“樹”,“倒”了有“種”,心血來潮又“種”。“種”的是歐洲,美周移植來的“樹”,不服水土,不倫不類,反把自豪的土“樹”砍了,最后又發現自家的“樹”才是好“樹”,又心急火燎的栽上,最難受的是種“新聞樹”“應景樹”,時效已過,“樹”就焉了
這僅僅是一個比喻,與黨中央最近提出的科學發展觀有密切的聯系,我們必須樹立城雕建設的科學發展觀,科學規劃,依法建設,按規律創作,為我們的后代“種”下了一片參天大樹。
我認為,我們的城市雕塑需要與城市總體規劃連成一體,眼光更長遠,必須認識到,作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城市雕塑需要有一個長時 間的積淀,而不能作為政策的直觀的新聞牌。
四、個性城市雕塑是城市的表情
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個性,有的如公主般高貴,品格貴重,不怒而威,母儀天下,有的如同大家閨秀,家學深淵,一顰一笑,活潑可愛,可謂燕瘦環肥,各有特色和動人之處。
可是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城市之間的“裝束”競相抄襲,
將別人的“服裝”“頭飾”甚至“身段”搬來搬去,從國內到國外,,將自己打扮的毫無個性,也面無表情。
城市雕塑是城市表情,將不同的歷史時期,人民的喜怒哀樂,呈現在世人面前,將現代社會的生活趣事,洋溢在都是的各處,這件作品喜上眉梢,那件作品催人淚下,而又激勵人們積極奮進,集中起來,城市的表情豐富而又真實,親切,給來往過客一個深刻的印象。
我們無論是“大家閨秀”或者是“小家碧玉”重要的是我們努力的做回自己,突顯個性,以城市雕塑這一特殊“化妝品”去裝扮自己,豐富自己的表情,陽光,朝氣,親切,向世界展示自己美好的形象。
遠程目的是:文化積淀,培養原居民的本土文化歸屬和自豪感,使他們接受作品,并把作品認同為他們共同擁有的精神文明財產。
直接效益是:打造城市形象品牌,促進旅游商業發展。
政府參與策劃推動,是中國城市雕塑蓬勃發展的必須條件。城市的文化消費層次不高,公共藝術稀少,市民對藝術缺乏擁有感和參與自覺是一個老問題,這也許比文化表面上興盛與否更值得深思。
還有一個來源是捐贈,這個方式卻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在這方面,非全社會共同出力不可,如果能把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把資金壓力分散出去,其實也并非解決不了。
如果留意到文化產品后面蘊藏著巨大價值,那么征集社會資金就變成互動互利的雙贏關系,一方是以政府為代表的市民利益,另一方是企業。
向企業公布各個雕塑安置點(包括主體雕塑,環境修葺等)所需資金的底線。
由于新區發展太快,地名,景觀名經常起得非常草率,太浪費了,這些名字其實都是資本,雕塑作品的形象等等。
從來企業需要雕塑基本上是以裝點門面為動機,而這么一來,是他們的信息永久性地在廣州的某個地方保存下來,散發出去,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公共記憶,而且是在高層次上的影響,效果自是不可同日而語。這樣,市民(政府)方面得到的是建立雕塑所需資金,企業方面得到的是花幾百萬租下一條街的燈柱掛廣告牌所無法達到的巨大性價比,雙贏局面就此形成。
這就是我對城市雕塑的看法。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