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不經意將“潘活潑”三字在百度搜索,出來的竟是:潘活潑,生于1947年,浙江永嘉西溪鄉潘宅村人,又名畫缽,號荊溪布衣,能詩、書、畫,書能四體,畫功人物、花鳥、走獸、山水,兼工帶寫,作品多產,文思敏捷,硬筆書法獲全國特等獎1次,書畫獲金獎12次,銀獎8次,銅獎10次,成就獎2次,優秀獎80余次,被全國48家藝術社團聘任于理事、編委、藝術指導、客座教授、名譽院長……關于他最近的新聞,就是今年5月憑借新近白描作品《哪吒鬧海》榮獲首屆中國書畫“國魂·國藝”獎。
26日,記者前往西溪鄉潘宅村見到了這位盛名在外的農民畫家。清晨8點,他早已在“有悟堂”潛心作畫。“從事藝術創作,就要甘于清貧,耐得住寂寞,去掉一切繁瑣,潛心藝事,這也是我給畫齋取名為‘有悟堂’的緣由。”老潘指著畫齋里他自擬的對聯“靜對古書尋樂趣,閑觀云霧會天機”道:“未求聞達,有悟道參禪之意。”
六歲喜畫,粉筆畫鳥,刀剪裁花
“從小喜歡畫畫,這與家學有莫大的關聯。”潘活潑自言,父輩替他取名為“活潑”,沒有他意,多因他兒時頑皮異常,而繪畫最需要靜心,因而,以國畫見長的潘父傾囊相授,用繪畫束縛潘活潑好動的天性,用以陶冶其靈性,卻在不經意間發現,他有難得的繪畫天賦,六歲時就能用粉筆畫鳥,用剪刀隨意裁花。
潘活潑說,時至今日,仍感激父親對他的諄諄勸導,將他引進藝術之門,成就一番事業。而現今,拜在潘活潑門下的門生難以計數。“若有人愿意誠心學畫,哪有不收之理。”雖是大家,但是已過花甲之年的潘活潑格外的平易近人,愿意傾己之力散播國畫的技藝。
老潘與妻子吳蘭香育有四個兒女,卻沒有人愿意接手他的衣缽,對此,老潘表示理解。“世上靠畫吃飯的都是已成名的畫家,但是他們也熬過了人生最初的40、50年艱辛的日子,藝術,最難的是守得住清貧,要有持之以恒的決心和毅力,卻也要有平和務實的心態。”為此,在新居“有悟堂”落成時,他提筆寫下了家傳對聯“工商耕讀傳家久,撰寫文翰濟世長”。如今,他的四個子女在外經商頗為成功,而孫子輩也多有出息。
藝跋陜鄂,走馬云黔,名播皖贛
和所有已成大家的畫家一樣,潘活潑自言,未成名前走過了一段異常艱辛的求藝之路。他的前半生都在為了藝術靈感跋涉,踏遍了干旱的陜西甘肅,也走過民族混雜的云貴高原,更徒步于白雪茫茫的北大荒,一切都只為了體驗紛繁復雜的人生,積累繪畫創作素材。所經之地,他長達數年以誦詩賣畫為業,歷經生計苦難,方成大器,待到他成名,已到知命之年,人生過了大半。
 |
談及此段艱辛的歲月,潘活潑對自己的結發妻子吳蘭香表示深深的感謝,“我經常到外地寫生,少則個把月,多則一二年,家里都是妻子照應著,數十年如一日,她一人含辛茹苦拉扯四個未成年兒女,卻沒有一絲怨言,這不是一般女子所能達到的。”潘活潑坦言,妻子是他前進的最大動力,沒有她的支持,也就沒有他的今天。
逸意田園,沉醉藝事,放縱聲律
被中央有關部委授予“中國書畫家名家”稱號的潘活潑,是國家一級美術師,有如此稱謂,該是到學院做教授傳道授業之人,但是潘活潑卻選擇了歸隱田園。他用一首自擬的七言格律詩《山居吟》:“癡迷書畫迫吟魂,何處問津可溯源。塵土風霜灑墨跡,煙波泥路刻詩痕。逸情放蕩寄山水,畫意幽閑宿野村。淪落多年漫渺路,自難著筆寫寒溫。”道出自己性格的不羈與喜歡自由的天性。
出道至今,他的繪畫才能給他帶來了無盡的榮譽,也一度讓他被盛名所累。邀稿索畫,命書求字,讓他忙得應接不暇,一度無心作畫。“妙語千言,不如誠心一點,繪畫之人,最難得的要有顆澄凈透明的心,不被俗世所累。”潘活潑坦言,從追求名利,到淡泊名利,自己摸索了很長時間,現在仍在努力。為了拓寬自己的藝術之路,老潘開始嘗試作詩、寫書法。他雖然只有初中文憑,卻十分刻苦地學習詩書畫創作。多年努力,終有成功,他的硬筆書畫屢獲國內大獎。
潛心技藝的老潘不甘于傳統國畫畫法,首創了我國國畫中的“白描鋪滿法”,它的特點是,筆墨鋪滿整張畫紙卻不顯凌亂,清晰并富有層次立體感,開篇所言的《哪吒鬧海》即是此種畫法的典范。但是在老潘眾多的書畫中,他卻最滿意線條簡單明了的水墨畫,他的作品《周處擒蚊圖》即采用此種畫法。“簡潔老辣的筆墨不僅可以看到遒勁剛柔,隨意狂寫的生動氣韻,還能體會到精神飛躍的渾厚大氣和深廣意境,這是中國國畫藝術筆墨的靈魂。”中國書畫收藏研究院收藏此畫時如此評價。
溪邊拾石,山里尋根,自得其樂
潘活潑著作頗豐,計有《“有悟堂”詩詞聯》1000首、《墨泉集》七卷、《山居吟》三卷、《泥墨齋書畫》作品1000幅。在潘家寬闊的宅邸里,掛了近三層的詩書畫成品,粗略估算,有近百幅作品。潘活潑說,這還只是他近期創作的一小部分而已,多數獲獎的作品都被收藏起來了。他的作品在陜西、云南、湖南、湖北等地廣為流傳,多幅書詩畫入選《中國書畫名家作品集》、《中國當代著名書畫家珍品選》(傳世籍畫卷)、《中華名家詩詞大典》、《中國當代名人錄》、《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百家當紅書畫大師辭典》等120部大型書畫集。
潘家除了書畫多外,此外就是各式各樣的根雕和造型各異的奇石,這些都是老潘藝術創作之外的產物,擺滿了房間的各個角落,除了點綴外,無疑增加了許多可看性。老潘自言是閑不住的,稍有得空,他就會跑到西溪的溪流邊,或是楠溪江邊、甌江邊撿拾奇石,或者在山間田頭勞動之際,尋找可塑性較強的樹根,將其雕刻成根雕。“別小看這些東西,這對我的繪畫創作不無裨益,藝術很多都是相通的。”
在潘家采訪的近3個小時內,記者有幸參觀了老潘精心拾掇的書畫齋,和他近半生以來獲得的各種獎杯和獎狀,在深深敬佩于老潘傾心于藝術創作之際,無意間翻到了一本《共和國脊梁》名人風采卷,不期然見到老潘的大名和“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列在同一頁。“虛名而已。”老潘笑著將書翻了過去。
“迷離藝術空生氣,得失詩書笑掛名”,這是他寫給自己的自勉座右銘。衷心祝福這位自稱為農民畫家的藝術家能走得更遠,留給我們更多的藝術精品。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