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成長的畫廊與拍賣行
中國式成長的畫廊與拍賣行
中國式成長的畫廊與拍賣行
幾乎所有行內人都在指責中國藝術品市場混亂不堪,歸根結底,正因為其沒有遵照成熟的游戲規則。對比蘇富比與中國同行的發展,我們可以看出其中的差距。
如同其他投資市場,藝術品市場也有多層次的結構:畫家主攻創作,不直接接觸市場,以保持作品的獨立精神;一級市場的畫廊,與畫家簽約,將其作品出售給收藏家;二級市場的拍賣行,則從畫廊、收藏家處獲取藝術品并拍出;各類藝博會為畫廊提供展示的平臺,并依靠出租展位、冠名等各種贊助盈利;此外,還有一些中介機構,提供包括藝術品評估與鑒定、抵押貸款、藝術品市場指數等資訊服務。
而在中國,普遍的情形是,藝術家作品越過畫廊,直接向藏家出售或直接送拍;藝術品評估與鑒定爭議頻現,甚至有失公允;字畫造假之風盛行,一些拍賣公司知假拍假。交易的鏈條被打亂,導致了市場的混亂與泡沫的浮現。如今,隨著藝術品市場規模的擴大、外資與機構投資者的介入,藝術品產業到了結構調整的時候,各級市場參與者如不能優化商業模式,向集約化、規范化、品牌化發展,難免會被淘汰。而那些跟風的投機者,也可能面臨被套的風險。
畫廊的成長與分化
上世紀80年代,藝術品還是盈利有限的邊緣產業,畫廊在藝術品生態鏈上更是一個模糊的角色。藝術品流通的主渠道,是北京的榮寶齋、上海的朵云軒等老字號和設在星級酒店中的畫店、北京琉璃廠的畫攤。這里銷售的大多是傳統的古玩字畫,只有少數來自當代藝術家—他們通過參加各種比賽揚名,其優秀作品則被各大美術館收藏,如羅中立的油畫《父親》被中國美術館以400多元的價格收藏,只有少數進入私人收藏家的視野,且價值往往被低估。
此時的藝術品收藏家,除了有相當鑒賞力的知識階層與先知先覺的資本擁有者,相當一部分來自境外。他們的背景,使之與中國的當代藝術品更容易共鳴。隨著類似需求的增加,畫廊作為一門新興產業于上世紀90年代在北京、上海等都市興起。其中,不少畫廊由外國畫商經營。一個典型的案例是,1991年,原本在北京使館區經營書畫的澳大利亞人布朗·華萊士創辦紅門畫廊(Red Gate Gallery)。這是北京第一批現代意義的畫廊,它們直接引進了國外的操作模式,與當代年輕畫家簽約,代理經營其作品。目前,紅門畫廊代理的藝術家有史鐘穎、蘇新平等20多位。
在歐美,畫廊的商業模式有兩種,一種是代理畫家全部作品的主流模式,這樣的畫廊為一流畫廊;另一種是只代銷畫家作品的二流畫廊。一流畫廊擁有所代理畫家作品的定價權,為了充分享有其作品增值的成果,畫廊會通過多種渠道提升作品定價:其一,把畫家的優秀作品送到拍賣公司,拍出高價制造示范效應;其二,舉辦畫展、出版畫集,為畫家揚名;其三,在大型藝博會上推介畫家作品。如果選準藝術家,并適當推廣,畫廊的獲利相當豐厚。相比之下,二流畫廊對于資金的需求較低,獲利也少。
售畫的收入,畫廊與畫家一般是五五分成,一些優秀的畫家可能會是四六分成,一些小型畫廊還會讓利到只拿70%。但在國外,一些推廣能力出色的經紀人則能拿到銷售收入的70%。目前國內的畫廊和經紀人仍專注于區域性市場,議價能力不高。而且,隨著一些畫家作品的市場價位逐年遞增太大,缺乏議價能力的畫廊還面臨與畫家續約合作的問題。畫廊經營者鐘雯哲就慨嘆:“畫廊費盡思量運作一個畫家,給畫家辦展覽、出畫冊、上拍賣,幾年下來,畫家出名了,作品有了行情,卻因資金、分成比例等問題被畫廊拋棄了。”在音樂界,也不乏簽約歌手成名后違約單飛的事例。但相比畫廊,唱片公司顯然更具強勢。因此,現在不少畫廊與畫家的合作時會嚴格簽約,一簽至少三年,“不簽的堅決不做長線”。
過去的十年中,受經濟飛速發展的影響,中國藝術品市場日趨活躍,藝術品產業也成為投資的熱點,各地畫廊紛紛涌現。目前,國內的畫廊、畫店已達上萬家,僅2002年建立的北京798藝術中心一地,當下已有百余家畫廊。但真正的一流畫廊為數極少,大多數畫廊仍只事代銷,通過賺取進銷差價盈利。
由于藝術品的價格一路走高,進入畫廊業的門檻越來越高,目前,一間真正意義上的畫廊投資須在千萬元以上。而光顧畫廊的新客戶雖然越來越多,但大部分人的購買力仍然有限,即使在北京規模較大的畫廊,標價七八千元的畫一個月也未必能賣出一幅。大部分畫廊經營者都表示,定價在5萬元以下的畫在北京最容易銷售。中央美術學院藝術市場分析研究中心趙力主持的調查顯示,從北京畫廊的年銷售額來看,40%在50萬元以下,20%為50-100萬元,20%為100-300萬元,還有20%超過1000萬元。雖然2006年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總成交額據稱超過200億元,但在紅火的市況下,仍有70%的畫廊處于虧損狀態,只有10%能夠賺錢,顯示市場的分化已相當嚴重。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