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日,第五屆中日韓藝術交流展將在韓國開展,中國將有12名青年藝術家參展,有意思的是,他們雖然來自中國不同的地區,卻大多數以個體的方式生活和工作在廣州,從而構成了一群在廣州的年輕藝術家群體。9月1日,這12位藝術家將率先在廣州作品展,當晚,還將舉行一個名為“第三屆廣州藝術家之夜”的活動。
很長時間,在廣州除了美術館,我們已沒有見到更多的當代藝術活動。想比其他城市的喧囂,這里顯得很安靜,沉默中透出了冷淡,年輕或不年輕的藝術家們,他們在哪里?他們在做什么?他們紛紛趕往其他城市,還是在趕往其他城市的路上?在這個藝術讓人茫然、藝術更加熱鬧的時代,他們如何生活?
這個展覽吸引了我們的關注,不僅僅是展覽本身,也出自我們對廣州本土藝術以及本土藝術生態的關心。在這一點上,我們與藝術家的看法不謀而合。
應該說,這12位青年藝術家和廣州的關系并不是通過此次展覽建立。他們在廣州已經生活多年,或讀書,或工作,圍繞著美院、大學城與工作室之間,和廣州產生著密切又真實的聯系,活躍在近十年來廣州舉辦的各個大小藝術活動中。不過提起廣東當代藝術家,人們更熟悉的是,那些在2003年以“廣東快車”的組合參加過威尼斯雙年展的藝術家,如“大尾象”“陽江小組”等,他們近年頻頻在國內國外大型展覽上亮相,成為廣東當代藝術的新符號。
 |
這里我們必須注意到,過去的五年,是中國當代藝術呈現不可思議的變化五年,昔日一張畫都賣不出去的畫家,如今卻成了時尚酒會的新貴。可這些年輕藝術家在很長時間里保持沉默,或者說在大眾眼中沉默——他們很少在廣州舉行展覽,非美術館的藝術活動這兩年越來越少,沒有更多的消息傳來,只不斷聽說有人離開了廣州,去了北京,或者在那邊參加展覽。廣州的冷清對應著他們在此地的沉默,我們不知道這些生活在廣州的年輕人,這些在變革時期逐漸進入30歲的藝術家,這幾年在廣州發生什么?當外面的世界紛亂時,他們在非藝術中心的冷清之地,怎么面對自己,面對藝術,面對其他城市的喧鬧,我們甚至連最初的熱情都褪色了。
應該說畫展是一個契機,當他們已集體的面目出現。雖然“除了在1970年代以后出生是一致的以外,在藝術創作的表現上,幾乎沒有任何共同之處。有的人是在用傳統的水墨材料創作,有的人則是在用西方傳入的油畫與炳稀材料創作。而在藝術的表現上,有的人是在用抽象的風格創作(陳天、陳子君、柯濟鵬、劉可)有的人則是在用具像的風格創作(江衡、李偉廣、羅奇、汪凌、喻旭東、張間生、張近慧、周磊)。”(魯虹)。但是,他們在廣州,“廣州”本身就是一個視角,我們可以以廣州的藝術生態作為最真實的關注點,來走進被忽視的現實。
可以說,他們的狀態出人意料,又在意料之中。看到他們的作品,看到他們的狀態,沒想到在市場泛濫的今天,他們談的還是藝術和藝術的本質,或者說談得還是理想,就像喻旭東所說,這兩年他們反而更專注于藝術本身,更勤奮。而這次“藝術家之夜”,策展人江衡則完全是希望藝術能與更多人分享。不過,不意外是,廣東這塊土地的人,向來務實,從不浮夸,他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因此,在江衡眼中,冷清的廣州成為了“一片凈土”,他們心態平穩,同時又掌握著新的平衡:“在這兒生活,在別處展覽”。同時,希望自己的城市,能夠發生變化。
不知道這樣的平衡將保持多久,廣州將如何面對藝術、市場和自身的新關系,這種新關系或早或晚遲早會建立。在這一點上,“廣州藝術家之夜”是這樣一個充滿期待,又充滿未知的嘗試,來自藝術家的主動,但大家都是既期待,又習慣了現實。
■小鏈接
“A-one”藝術交流展
“A-one”藝術交流展以加強三國間的藝術文化交流為宗旨,每年舉辦一次,日本日中友好協會倡導,日本每日新聞文化中心組織,由中、日、韓三國藝術家約30位參加。隨著活動的展開,參與藝術家人數在不斷地增加。每一屆活動都具有它的文化建設性。它為三個國家的藝術家,特別是有潛力和探索精神的年輕藝術家提供一個國際文化藝術交流的平臺;也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藝術家們創造了一個平等對話的機會,從而探究在全球文化藝術多元化發展的背景下,挖掘和培養藝術人才,為藝術的發展尋找契機。
展覽目前已舉辦過四屆,第一屆在日本九州市舉辦;第二屆于韓國大邱市舉辦;第三屆于中國廣東美術館舉辦;第四屆2006年在日本福岡亞洲美術館舉辦。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