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手墨舞 躍動激情
妙手墨舞 躍動激情
妙手墨舞 躍動激情
齊白石的蝦、徐悲鴻的馬、黃胄的驢,似乎每一位繪畫大師,在廣闊的藝術舞臺上,都會有自己的“拿手好戲”。葉淺予自然也不例外,被人們譽為“畫舞之神”。
葉淺予(1907年至1995年)浙江桐廬人。自學繪畫,20歲到上海謀生,以畫廣告開始他的藝術生涯,早年以長篇漫畫《王先生別傳》和《小陳旅京外史》享名。中年后,轉為以舞蹈、戲劇人物為主的中國畫創作。1947年任教于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新中國成立后為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主任、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
葉淺予畫舞蹈人物,取材廣泛,風貌獨特,尤其善于捕捉少數民族歌舞的典型動作,最令人動情。《小兩口趕集》為其常畫的題材,千錘百煉,每有新意。此畫于1990年首刊《美術》雜志,是葉淺予84歲之作,人畫俱老矣。《小兩口趕集》是建國初期編演的一個地方戲曲,根據傳統程式,吸收了民間舞蹈的藝術特色,表現豐收后農民的喜悅心情,歌頌社會主義的新生活:“小兩口,樂呵呵,趕集扯布買吃喝。黨的領導多英明,今年的收成又不錯。”
畫面上,扎著長辮的農村小媳婦,紅襖黑褲,胸前圍一個繡花肚兜,干凈利落,俊美大方,一手揮扇,一手舞綢;而年青的丈夫穿著一身潔白的衣衫,敞開前胸,露出紅色背心,手中也拿著一把折扇。兩人喜氣洋洋,載歌載舞,活潑風趣,配合默契,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民俗風情。
畫家抓住小兩口的神情,舉手投足,恰到好處。只寥寥數筆,兩個意筆人物便形神畢現,躍然紙上。隨著筆觸的抑揚頓銼,跳動著青春的激情。這種減筆畫的功夫,已臻化境,線條作為畫家心靈意味外化的可視性語言,表現得那么精確、理性,而又富于個性,可謂“以少少許勝多多許”。
此圖的設色,追求單純清新,以色托墨,黑與白、紅與綠,互為映襯,相得益彰。構圖則更為大膽,兩個人物,一正一側,呼應顧盼,各自構成一個正或倒的三角形,“避死求生”,于變化中求活力,以新的韻律,開拓出前所未有的藝術空間。
葉淺予筆下的舞蹈人物,既體現了長期積累的傳統功力,又得益于對民族藝術的“活化”。上世紀40年代,他曾赴敦煌臨摹壁畫,“修煉胸中的丘壑”;又曾向張大千學習筆法,伴其左右,探究奧妙;他還以大量的速寫,踐行“八練”(即練筆、練墨、練色、練圖、練眼、練手、練心、練膽),持之以恒。他的第一批舞蹈人物,是訪問印度歸來所作,融敦煌飛天和天竺佛畫于一體,線條流暢,用色厚重,氣韻生動,被美學家宗白華評為“是古典美與現代美的結合”。到了60年代,特別80年代以后,他的舞蹈人物更為灑脫、嫵媚、奔放,既有脫胎于生活的真切感,又“窮通人物的情態”,比生活更高,更美。當年徐悲鴻曾頗有感觸地說:“淺予之國畫一如其速寫人物,同樣熟練,故彼于曲直兩形均無困難,擇善擇要,捕捉擷取,毫不避忌,此在國畫上,如此高手,五百年來,僅有仇十洲、吳友如兩人而已。”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