鑲板?硯臺?
鑲板?硯臺?
鑲板?硯臺?
時間:2007-08-27 00:00:00 來源:新民晚報
收藏
>鑲板?硯臺?
 |
上個月,我到廣東肇慶的端硯村去采訪。記得清代的陳介亭夸獎端硯“貯水不耗質之潤也”,是的,做硯臺的料子最起碼不漏水不滲水,否則何以磨墨?我走進端硯村一家制作硯臺的老百姓家,特地買了一塊還沒有打磨雕刻的麻子坑石料(200元),馬上舀了幾滴水,澆在石料上。果然,那端硯石料一點水都不吸,把水抹干,甚至連水痕都沒有留下——此乃后話。
我一直很喜歡小塊的紅木鑲板,它們小巧玲瓏,握在手里盤摸細看,借用一句成語叫“得心應手”。不是我不想收藏大型的紅木鑲板,實在是缺少放置它們的豪宅大院。小塊的鑲板原來是鑲嵌在紅木椅子上的,或者鑲嵌在花窗上、壽橋頂上、牌樓上、門樘板上,堪稱整個器具之精華,起畫龍點睛作用。我收藏這些紅木鑲板,有的把它們配上鏡框,那就是一幅特別的藝術品了。還有的,當我的親朋好友買了新居,裝修完之后,我以為“生腥氣”太重,于是送一塊老紅木的鑲板,壓壓“生腥氣”。
數年前到吳中路的舊家具市場去玩,從老板的臺子上看到一塊長7.5cm,寬11cm的橢圓形老紅木鑲板(見圖),包漿滋潤,木質堅硬,左右兩邊還刻著兩個鹿頭,也許是討一句口彩叫“路路平安”吧?我問老板:這塊東西開什么價?老板回答:三百。我說:這么小的一塊鑲板要三百,再說雕工也很簡單,便宜一點吧?老板說:什么“鑲板”?你看看清楚,是紅木硯臺哪,快買回去吧,今后這樣的寶貝再也看不到了!
我買回家細看,果然,這塊紅木板的中間有個凹陷,四周還刻有盛水的槽。硯臺有石硯、玉硯、陶硯、瓷硯、瓦硯,甚至鐵硯、金硯和銀硯等金屬硯,就是沒聽說過紅木硯。原因很簡單,第一,木頭不易長久保存;第二,木頭滲水吸水。我喜歡收藏紅木鑲板,無心插柳,撿漏撿到一個紅木硯臺,這對我這個寫寫弄弄的人來說,還有點匹配。
再一思忖,說不定紅木硯臺存世很多,我自作多情呢?于是即刻上網點擊“紅木硯臺”。我搜到了唯一一個重達8公斤的大紅木硯臺,它的尺寸是50cm×35cm,磨墨處雕在右下方一個井字形的方框內,硯臺的背面還有詩一首:“燕燕輕盈,鶯鶯嬌軟……”并且還刻著制作年代:“乾隆七年”。我頓時就有了小巫見大巫的感覺。
接著再看網友們的跟帖:有說“起碼不是紅木的”,有說“老紅木新刻”,有說“工太差,新舊都沒有什么價值”,有說“什么御制,是假的”,還有的干脆說“樹脂加色”……真叫群起而攻之。
我一時間糊涂了,我淘來的寶貝疙瘩,是鑲板?還是紅木硯臺?還是腕枕?是真的?還是假的?還是半真半假?只能求教于廣大百姓藏家了。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