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 水 之 間 寄 深 情
山 水 之 間 寄 深 情
山 水 之 間 寄 深 情
時間:2007-08-25 00:00:00 來源:
名家
>山 水 之 間 寄 深 情
——訪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焦立文
本文發表于2002年9月29日《十堰日報.武當文化周刊》
十堰日報報記者 陳玉 郭應均
作為我市知名的山水畫家,焦立文有一個理想 :把武當文化、漢水文化推向全省、全國乃至全世界。
畢業于湖北美術學院的焦立文在遍訪祖國的名山大川之后,發覺最令他感到震憾、讓他魂牽夢縈的卻是腳下這八百里武當山和千里漢水。于是,他開始以武當作筆,以漢水為墨。墨源、筆趣與心靈的震憾,武當、漢水與地域文化的交融,成為引導焦立文藝術實踐的主線,形成了創作過程中統率全局的生命。他筆下的漢水,或明麗如鏡,充滿“欸乃一聲山水綠”的意境;或一瀉千里,煙波浩淼,大有“奔流到海不復還”的磅礴氣勢。他筆下的武當山鮮有奇峰怪石,卻既有北方大山的雄偉壯麗與連綿不絕,又頗有江南山川的濕潤與秀麗,而這正是武當山特有的韻致。為了生動地表現武當、漢水這種獨特的氣質 ,他采用寫 意的手法,在大膽的揮毫潑墨中盡情揮灑對這一片山水的無限依戀。若不是對這山、這水充滿了依戀之情,他的作品又怎能如此傳神、如此富有感情呢!憑著精湛的技巧和對武當、漢水文化底蘊的深厚理解與熱愛,他的以武當、漢水為題材的作品多次獲得 好評,并在全國及省市 畫展中入選、獲獎、收藏或被 報刊雜志刊用。
但焦立文并沒有因為自己所取得的這些成就而感到滿足。武當、漢水兼具南北山水的雙重特點,武當山又有濃郁的道教氛圍,其文化內涵如此博大精深,為什么就不能為世人所識呢?他下定決心,了解漢水,要把武當、漢水文化推向全國,推向全世界。
要實現這一理想 ,要有切實可行的辦法,行動起來才行。可他一個畫畫的,既沒錢又沒權, 怎樣做才能把武當、漢水推向全國、推向世界呢?其實早在1996年。焦立文就已經在著手做一件于十堰本土文化十分有意義的工作。他利用自己的辦公室開設了“立文工作室”,吸引了全市文化界的知名人士,大家歡聚于此探討文化藝術常至深夜,很受歡迎。隨著“立文工作室”的日益紅火,慕名而來的本市文化名流越來越多,一間辦公室顯得越來越狹窄,于是焦立文在英華學校外開辟了集辦公室、藝術展廳于一體的“漢江軒”。立文軒成立以來,本市的各界名士、文人頻頻來此聚會切磋,參觀來訪者也絡繹不絕,就連市政府有外賓來訪也領到這兒來,收集墨寶。焦立文的立文軒不但成了十堰市名士、文人的“文藝沙龍”,也成了十堰市對外交流的小小窗口。
可焦立文明白,光靠一個“漢江軒”,勢單力薄,是難以光大武當、漢水文化的。要想讓世界了解武當、漢水文化,就必須加強與外界的交流。如何與外界交流呢?焦立文想到了自己最熟悉的“語言”——國畫。雖然同被列為“國粹”,國畫藝術的普及遠遠超過京劇和中醫,無論是退休的老人還是學齡前兒童,很多人都喜歡拿起毛筆,畫兩筆水墨畫,既陶冶情操又利于身心健康。如果能充分利用這一藝術語言,對武當、漢水文化的傳播肯定是大有裨益的。于是,他想到辦一所書畫院,既能弘揚傳統文化,發展本土藝術,又能做為十堰與全國各地的藝術家進行文化的交流的平臺。沒想到這一想法得到了上至市領導、下至同行人士的一致贊賞。焦立文跑了一個多月,終于在2001年把全市第一個個體事業單位的許可證辦了下來,還在景色秀美的伏龍山下的小川鄉建立了創作寫生基地。漢江書畫院成立以來,廣泛聯系省級、國家級和海內外的書畫家到我市進行文化藝術交流,吸引了許多著名的書畫家前來考察并得到了他們的齊口稱贊,著名書畫家雷正民(中國美協書記處常務書記)、董繼寧(湖北美術院院長)更是欣然擔任該院的名譽院長。今年武當國際旅游節期間,焦立文還邀請西安的藝術家們到武當山、伏龍山進行考察寫生。焦立文希望能通過藝術家們的筆墨,在把武當、漢水文化介紹給更多的人的同時,進一步強化和豐富本土文化的內涵,因為他知道深厚的文化底蘊是武當、漢水走向全國、走向世界的翅膀與基石。
畫家焦立文有一雙明亮的眼睛,當他在訴說他的人生、他的理想時,其中更是放出真誠的光芒。有著這樣一雙眼睛的焦立文認為藝術無止境,他會一如既往地朝著他的目標一直奮斗下去,并非為了最終的功成名就,而是為了享受追求目標的過程和品味其間的酸甜苦辣。
擁有一顆平常心的焦立文,在這種追求之下,已有一番并不平常的成就和作為。我們期待著,他能有更多更好的作品問世,武當、漢水文化在像他這樣的藝術家們的共同努力 下進一步走向全世界。
焦立文書畫展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