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的作品不能令我感動
80后的作品不能令我感動
80后的作品不能令我感動
時間:2007-08-25 00:00:00 來源:揚子晚報
資訊
>80后的作品不能令我感動
 |
一米九幾的個子,瘦削的長臉,一雙手指細長的大手,阿克曼的笑容中有著中國式的熱情。這位著名漢學家、北京大學1975年的“工農兵學員”、歌德學院的創建者和現任院長,與中國的緣分相當深厚。他的研究方向是中國當代文學,他的妻子是中國人,他的兩個女兒更是兼具了中國血統。
近日,為9月即將拉開帷幕的“德中同行”大型文化系列活動,他來到南京。他希望藉這融科教、文化于一體的大型活動,將德國文化的精髓介紹到南京。前日,在梅園新村的“德中同行”辦公室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他對自己的老本行——中國的當代作家如數家珍,并遺憾地認為現在的文學已不如以前精彩。
張潔年輕時是個大美女
上世紀80年代初,阿克曼成為第一批從事中國文學翻譯的翻譯家,從老舍等經典派作家到張潔等新一代作家,他幾乎都有涉獵。談起這段時期,阿克曼興味盎然。那時他很認真地看文學,“《十月》、《收獲》、《花城》……什么都看”,也認識了好多作家,“這些作家一直到現在還是朋友”。他最喜歡的事是和作家吹牛,“我們來往比較自然,在一塊比較少談藝術,大家談錢、談女朋友……什么都談,這些人是最開放的。”
他記得,張潔那時寫過一篇小說,叫《愛是不能忘記的》,講一個女的愛一個結婚了的男人。“現在覺得是過時的作品,但那個時候是很大突破,能夠這么坦率地談愛情,是特別冒險的——從這個方面來看中國的變化是很大的。”張潔《沉重的翅膀》是他最早翻譯的作品。對于張潔,他有非常美好的印象,“我和張潔一直是非常好的朋友,她年輕時是個大美女,現在氣質也特別好。我佩服她這個人,她不是很簡單的人,是一個比較深刻的人,也不是特別容易接觸,我覺得她寫的作品也非常了不起,從《愛是不能忘記的》到《無字》,變化很大,她是中國當代文學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阿城的作品沒有德文版
不過,他最推崇的上世紀80年代的作家還是阿城。說到這一點,他的視角相當專業:中國一直有個問題,就是中國的文學語言是非常年輕的。“文革以后,當屬阿城對于創造新的文學語言這個事情很有貢獻,他文中運用當代白話和古文的味道,非常難翻譯。”阿克曼把阿城的《棋王》翻譯成德文,但翻譯完了覺得沒有味道,就沒有拿出來出版。他看了其它語言對阿城的翻譯,也有一樣的感受,“所以阿城在國外沒有很大影響”。阿城為此對阿克曼有些生氣,“他說你干嘛這么認真?書還是出,讓我掙一點錢不是很好嗎?因為我那個時候做翻譯,名氣在圈子里比較大,所以我之后就沒人敢再翻阿城的作品,”到現在,阿城的作品有英文版、法文版、西班牙文版,就是沒有德文版。
韓寒的作品并不使我感動
阿克曼覺得,中國文學最有趣的時間可能是1985-1989年。上世紀90年代以后,文學開始商業化,《渴望》紅透半邊天,作家們開始紛紛寫電視劇。他遺憾地表示,80年代以后文學沒有繼續發展。“不是說沒有好作家,我剛看了安妮寶貝的書,寫得還行,從技術上是沒問題的,但不是使得我特別感動,像那樣的,另外一個,特別紅的那個……不是余華,余華是老一代的,安妮寶貝那一代的,特別年輕,特別紅……對,韓寒,我看了他的兩篇文章,覺得寫得不錯,但好像對社會也不起多大作用,看了看就忘了,也不使我特別感動。”
對于中國年輕的當代藝術家,他也坦率提出批評:“中國缺少一個判定藝術作品質量高下的機構,沒有一個像紐約古跟海姆那樣的美術館,在那里展出就可以得到承認。中國的系統非常商業化,有錢就可以展出,這是個很大的錯誤。正是由于這種情況,中國當代藝術中有很多投機的作品,很多青年藝術家的作品貴得荒唐,和質量完全無關。”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