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是人類的永久教師
希臘是人類的永久教師
希臘是人類的永久教師
感性地講,希臘藝術非常容易懂:它幾乎不牽涉“懂”的問題,你看到一個裸體的男子或女子站在那兒,很“像”,很好看,很美,你可以完全不了解希臘文化,但是看著就喜歡,就感動。
關于希臘藝術,陳丹青有太多話想講。“中國的西畫傳統是在大約200-300年以前奠定的,那些粗糙的、走形的古希臘雕塑的范本,就是當時學生們接觸和摸索希臘藝術的開始。那些美好的藝術與精神,雖然模糊,但正在慢慢與中國親近。”
陳丹青一直以周作人的希臘神話研究沒有成為教科書為憾事。談起首都博物館展出的“古希臘藝術展”,除了表示由衷的贊賞以外,陳丹青提出了另外一種思路,“去希臘吧,去南意大利,那些地中海國家的地方,你一去,希臘的風情和精神,就全都明白了。”
B=外灘畫報
C=陳丹青
古代藝術就是生活
B: 古希臘藝術對你有影響嗎?
C: 不是直接的。我很難指認自己跟希臘有直接的關系,即便是有影響也都是間接的;他和眾多的中國畫家一樣,影響要不從法國來,從意大利來,要不從俄羅斯再拐一道彎過來。影響可能更多的是一種精神性的。一種古典精神,一種特別典雅、均衡、寧靜的氣質,才是一個藝術家的精神家園所在,一個心向往之的源頭所在。
B:古希臘藝術收藏中對您震撼最大的是什么?
C:盧浮宮有兩件重要的希臘藝術收藏, 一個是維納斯,另一個是勝利女神。真正有重要意義的希臘收藏都不在法國。最重要的一個是在大英博物館巴底隆神廟;另一個是在德國柏林皇家博物館收藏的一組,是在土耳其境內被發掘出來的一個廢棄古城,整個古城的雕塑都移到了柏林。盧浮宮收藏的都是單件,遠遠不能和這兩個相比。
B:是不是這些神廟代表著古希臘最高的藝術境界。
C:至少從藝術史上看是這樣說的。
B:希臘藝術為什么會吸引我們看?
C:我不可能在這談論美術史和文化史。我只能說大家今天看希臘藝術,跟中東、亞洲、南美的藝術比,可能沒有哪個源頭的文化像古希臘那樣,讓今天的觀眾立即看到“人”的尊容,面對“自己”的模樣。希臘在2500多年前的藝術就直接表達、直接贊美男人的身體、女人的身體,對人身充滿驚訝和肯定,那么飽滿,那么自然!我只能這么感性地說。但為什么會這樣?為什么是希臘?我總是說,這是大神秘,只有上帝知道。
B:這次展覽觀眾出奇的多,您怎么看古希臘藝術對中國一般民眾的吸引?
C:相關專家應該跟蹤、研究。你知道,近幾年中國零零碎碎來過一些西方各階段的藝術展,印象派啊、文藝復興時期的。國家開始比較有規模地投入這些事,絕對值得肯定!我不知道這次人數跟另外幾次展覽比較多還是少,不過人氣旺總令人高興。
感性地講,希臘藝術非常容易懂:它幾乎不牽涉“懂”的問題,你看到一個裸體的男子或女子站在那兒,很“像”,很好看,很美,你可以完全不了解希臘文化,但是看著就喜歡,就感動。
B:也就是說,古希臘的藝術比較容易打通人的情感,溝通性很強?
C:是呀。古代藝術沒有懂不懂的問題。帕特農神廟,還有希臘的所有廟堂,人們一天到晚走進走出,天天看見,沒有被看作“高雅藝術”,它就是生活。
B:美是不是在沒有概念的情況下,也是能被感知的?
C:我小時候最早看到圖片上希臘雕刻,立刻喜歡;可是父母帶我去城隍廟看菩薩,看兇神惡煞的羅漢,我就不親近,害怕。長大后了解中國美術史,開始欣賞中國的雕像,可是小時候絕對喜歡希臘,不知道為什么。當你看到古希臘雕塑、文藝復興的畫、印象派風景畫,沒人教你,一看就喜歡。當然這可能跟我生活在上海有關系,上海的景觀是西化的。如果我生長在西北西南農村,可能就不一樣了。
到希臘,你會覺得袒露是理所當然的
B:為什么希臘比其他民族更加有意識地贊美身體?
C:這個問題還是請上帝回答吧。現成的答案也可以有,比如人種、地理上的原因,但都是有爭議的回答。我只能說你最好自己到希臘去。你看到地中海,看到那里的陽光,真的和我們這兒太不一樣了。海水無比清澈,衣服變得多余,你會覺得袒露是理所當然的,你會渴望赤條條地面對海天。你想,那里的大海天天這樣清澈,陽光天天是金色的、耀眼的,不像中國那么渾濁、酷暑。地理真的可能影響人種,影響民族,影響這個民族的種種天然的傾向。
B: 古希臘男風是不是一種普遍的風氣?
C:還是去希臘看看吧。去摩洛哥、南意大利,北非南歐盛產美少年,整個地中海國家真的美少年特別多。
B:這種同性之愛是因為開始時單純的對身體之美的感受而發展出來的么?
C:“美”可能是原因之一。那時每個男孩都會被交付給一個年長的男子帶著,那是當時的教育風氣,男孩離開父母,成天跟一個健壯的成年男子??
B:有點像監護人的感覺?
C:嗯,有點那意思,兼具教師、兄長這樣的角色。你知道小男孩都崇拜比自己大的男人,崇拜力量、肌肉、健美、勇敢,地中海沿岸國家在早期特別確認這種崇拜關系。但說到男色傳統,中國一樣啊!先秦兩漢,男風熾烈,比較起來,中國男性關系比較陰性,他們陽剛。論性傾向,那個時代人類的不少習俗不約而同。我沒知識,不知道為什么這樣。
開放是指內心深處的自由
B:您覺得中國在藝術界有沒有在向西方學習中有一個回歸自然的趨勢?
C:我不覺得中國藝術界有多開放。中國現在有當代藝術了,各種內容或主題開始出現,但這不是“開放”,只是文化品種趨向齊全,慢慢在補齊,西方有的,我們也要有,如此而已,但這并不意味著就是“開放”,開放是指內心深處的自由,對各種事物真正的理解、好奇、容納。我們比過去是好多了,但看跟什么群體比,跟西方比,跟古代比,目前所謂“開放”還在過程中,差遠了。
希臘展覽來,真的好,開眼界嘛,這是真正的“移風易俗”。我們以前也說移風易俗,但掃蕩的是歷史上珍貴的事物,結果弄成現在這樣子。應該出現真正的移風易俗,良性的移風易俗。讓大家開眼,現在那么多觀眾去看,太好了,他們會受到內在的影響。
B: 給朋友推薦古希臘的藝術品,您推薦什么?
C:交流應該是雙向的。一方面展覽進來,另一方面有錢的階層最好自己去。去歐洲旅游不貴的,但多數人是去購物、買名牌。真正說是去希臘看看文明,帶著人文的愿望,太少了。如果你真的想了解西方文化,了解源頭,最好的辦法是走出去,到希臘,到意大利,到歐洲各國去看,這是不可取代的途徑。
B:是不是那時的藝術才有真正的創造性?
C: 是啊,黑格爾說過:“希臘是人類的永久教師。”單是講藝術,你看了希臘,你會覺得人類未必是在進步。人類最好的時候早就過去了。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