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收藏風頭正盛
老照片收藏風頭正盛
老照片收藏風頭正盛
在2003年中國嘉得秋季拍賣會上,兩張上海外灘景色的全景照片估價1000元,最終以14.8萬元高價成交,一下子引起了中國拍賣界和收藏界對老照片收藏的注意。此后的一兩年中,老照片拍賣成交價格不斷提升:2004年嘉德春拍,一組拍攝于1870年前后有關上海和武漢風情的36張照片集,估價8000—9000元,成交價卻達到了93500元。與此同時,近幾年來,老照片的零售價格也是直線上升。
老照片該如何定義呢?國內外定義標準不盡相同。國外的“老照片”大都指的是1953年之前的作品。國內對于老照片定義的時間界線不明確。著名《老照片》叢書認為應以20年前為界,即把20年以前的照片定義為老照片。我國著名的老照片收藏專家仝冰雪先生認為老照片的定義不是機械的,可以靈活處理的。而他本人則把1949年之前的照片作為老照片研究對象。
1949年以前的作品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晚清作品,指從攝影術進入中國開始到民國建立之前,即1850年到1911年之間的照片。由于攝影技術及物質許可等方面的限制,這個時期的作品主要是人物肖像,風景、反映民俗風情的作品則很少見。二是建國以前的作品,即從1911年到1949年之間的照片,這些作品稱為民國作品。民國時期老照片題材較之以前的作品豐富了不少,但也以人物肖像為主。
由于攝影技術的發展大大增加了照片的數量,因而民國時期的作品整體價值要低于前期作品。仝冰雪先生介紹說,雖然這個時期作品整體價值較之于晚清作品低,但是此間的全景照、藝術照以及照片圖冊等形式新穎的作品價值還是很高的。
“小字輩”老照片價值盡顯
與當前國內書畫、玉器、瓷器及雕塑收藏相比,老照片收藏可以說是投資最少的項目。但是,這種“小字輩”投入的藏品,卻因其收藏價值高、投資成本低而具有相當高的投資性價比。老照片收藏成為普通大眾也能玩得起的一項投資,還能帶來超額的收益。
老照片成為藏品,具有四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老照片具有真實記錄歷史,反映當時社會面貌的文獻史料價值。老照片記錄歷史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它記錄歷史是直觀而迅速的。在中國嘉德2003春季郵品錢幣拍賣會上,兩張估價僅1000元的上海外灘景色長卷和英美艦船行駛在黃浦江上的老照片,最后以14.8萬元的高價由一位在場的買家拍得。
上海外灘景色長卷長140厘米寬20厘米,這幅反映當時浦江景色的照片,從現在相當于陸家嘴(28.62,0.86,3.10%)的位置作為主視點,兩岸分別延伸至現在的東外灘以及南市的南碼頭外灘,將當時整個浦西外灘的風光盡收眼底,同時也展現了當時部分浦東外灘的情況。雖然長條照片在目前的收藏市場并不少見,但有關歷史專家認為,這是目前已經發現最早的反映完整浦江風光的照片,因此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它真實的記錄了當時上海外灘的景色,把歷史載入相紙,讓人民對歷史有據可依。
第二,老照片還能反映出攝影發展史的進程。隨著攝影史的發展,照片的載體也逐漸發生變化。對此,仝冰雪先生認為,作為照片載體的物質經歷了從“硬”到“軟”的過程。
硬載體就是最早的銀版照片和后來的玻璃版,錫板和鐵版照片,這些照片是攝影史上最早的一批照片,每一張都是孤本,當時的拍攝成本也很高。在英美等國家,由于早期攝影術的普及,留存下來大量硬版照片。而在中國,銀版照片除了博物館外,市場上很少見。此類照片對研究中國攝影史將具有重大意義,價值和價格自然難以估量。
而軟版的照片則包括名片格式肖像(指名片大小的肖像照片)和六英寸照片,又叫櫥柜照片等。1860年-1866年名片格式肖像在國外發展迅速并達到了高峰,國外此時期的名片格式肖像數量豐盛。而當時我國生活水平還比較低,因而我國這時期的名片格式肖像要遠遠比國外少。目前古玩市場上基本上找不到這種照片。因此仝冰雪先生認為,名片格式肖像將成為中國市場上最有上升潛力的照片。櫥柜照片比名片格式照片大,更適合放在家里觀賞,一般在照片下面或背面印有照相館的字號。這類照片比較多,但由于尺寸大、題材豐富和品相好等原因價格并不比名片格式肖像低廉。
櫥柜照片之后還出現了立體照片、照片明信片等“軟”版照片,這些照片現于國外居多,價格各異。
第三,隨著攝影的普及,現在很多人都有攝影體驗,不少人正是因為自己的攝影體驗轉而對攝影的歷史感興趣,進而也會對攝影發展過程感興趣。會有越來越多的攝影愛好者對收藏老照片感興趣。相對于瓷器,玉器等,潛在的對老照片感興趣的人的基數相對來說會大得多,這樣會造成市場供給和需求的比例擴大,收藏品的價格也會慢慢水漲船高。對市場的需求量擴大在一定程度上拉升了老照片的價值。
第四,老照片內隱含的藝術價值給人視覺享受,它也是一項視覺的藝術。攝影一路走來,同繪畫藝術一樣,更加追求美感。如何構圖,如何把握光線和影的協調,如何以最好的角度把人物、景物拍出來,這些都成為攝影家的追求。老照片傳遞的不僅僅是相紙面上的信息,還傳遞了攝影師對美追求的心思。因此,每一張老照片都是藝術的承載體。
目前,有關中國攝影發展史的研究還很處于起步階段,中國尚沒有一個攝影博物館。而由于中國攝影產業的飛速發展,現在不論是攝影協會還是民間機構,都在努力推動對攝影歷史的研究和攝影博物館的成立,因此,對這些印證中國攝影發展史的照片的需求自然大大增加。
披沙揀金選出歷史精華
品相和年代一般來說都是收藏品價格的決定因素。老照片也是,品相越好價值越高,年代越早價值也越高。現在古玩市場上的老照片數量著實不少,那要如何從林林總總的反映歷史瞬間的老照片中選出精華呢?仝冰雪認為,對于老照片來說,除了品相和年代外,收藏老照片還應考慮以下四個因素。
第一、中心明確,代表性強的照片價值高
老照片是過去社會生活真實的寫照,是用攝影的語言來記錄時事。越是中心明確,具有代表性的畫面,價值就越高。像長城,還有北京故宮,上海外灘等各地的風景的老照片都是藏家追逐的對象,他們對研究各地城市發展,建筑歷史等具有極大的參考價值,不但受到個人藏家的喜愛,也是很多博物館的收藏對象,價格自然水漲船高。
在早期的攝影作品中,民俗照片是對單純人像作品的一個突破,是第一批從攝影室里走出去拍攝的作品,對研究當時的社會風俗價值很大。很多早期在中國的外國職業攝影師拍攝的中國街頭的民俗照片在國際拍賣市場上每張都賣到了1000—2000美元。
第二、尺寸越大,價值越高
由于早期照相技術的限制,大尺寸的照片沖印不多,加之照片尺寸越大越不易保存,因此很多品相完好的大尺寸的照片,拍賣價格都超過萬元。
仝冰雪介紹說,在嘉德近一兩年的拍賣中,幾張不同的上海全景照片長度都超過一米,成交價高的三四萬元,最低也超過了一萬元。在目前的古玩市場里,清代的照片很少有大于二十厘米見方的,稍微大一些的照片一般都是幾千元的價格。一般的民國風景或集體照,長度超過三十厘米的,價格超過千元;而超過一米的用轉機拍攝的長條民國照片,價格都在四千元以上。
第三、攝影師或攝影室的名氣大價值高
同樣或同類的攝影作品,照片上有攝影師或攝影室的標志或簽名,能夠斷定是知名攝影家的作品的,價格自然高于同類。
在國際上拍賣的中國早期人物和民俗攝影作品中,如知名攝影家湯姆遜的作品有不少都超過了2000美元。而我國早期基本上沒有專業的攝影師,大部分是攝影室里的商業攝影師。香港和廣州的宜昌照相是中國最早的名攝影室,上海的公泰和蘇三興照相及天津的元彰、梁時泰照相等名氣也不小。如果能夠斷定具體攝影室的作品,自然價格要高于無名氏的作品。仝冰雪介紹說,民國時期,我國也第一批藝術攝影師郎靜山、吳中行、吳寅伯、劉半農、等的藝術攝影作品價格會高于一般的紀實作品。
第四、題跋增加價值
相片的題跋有兩種:一種是印在底版上的,一種則是手寫在相紙背面的。中國攝影師在照片的印制過程中,往往會手工增加相關題跋。這些題跋真實、準確地說明了照片拍攝年代、地點和照片內容。因為有些題跋結合了中國的傳統書法藝術,因此也使照片增添了中國色彩,增加了照片的藝術特性。有這樣題跋的照片價值更是上一個臺階。
當然除了上面四大因素外,老照片價值還跟照片是否發表過、是否被名家收藏過有關。仝冰雪介紹說,如果是純文獻型的老照片,沒有發表過的價格上會比發表過的高。但如果是藝術含量高的老照片,曾經被發表過的,那么其價格卻會高出一籌。如果老照片曾經是某名家的收藏物,那么它價格也自然水漲船高。如果照片上附有這位收藏家的簽名或題字,那它的價格更是可以上一個臺階。
五種方法辨別老照片真偽
隨著老照片收藏熱的興起,假冒偽劣老照片也開始在社會上流行。那么如何判斷老照片的真偽呢?
仝冰雪先生認為,要判斷一張影像是照片還是印刷品或其它畫像等,主要是看有沒有泛銀現象。因為老照片感光劑和印制工藝的特性,經過幾十甚至上百年的存放,老照片在光線下,側面看,都會有局部泛銀現象,而印刷品不會有此現象。具體有以下五種辨別真偽的方法。
第一、看相紙。1890年之前的照片,除了銀版和鐵版等硬版照片外,基本都是蛋白照片,就是用蛋清混合感光劑涂在很薄的普通紙上印制的,這種紙很薄,但大部分照片都會貼在一個硬紙版上。蛋白照片,經過一百多年的保存,一般看不到有光澤,顏色發清,或發黃。一般來說國外攝影師拍攝的發清,中國攝影師拍攝的發黃,主要是當時中國攝影師定影技術不過關的緣故。
1890年以后的基本為銀鹽照片,但前期的相紙(1910之前)顏色發清,較厚,而1910年之后的相紙紙基才較白。
第二、看清晰度。原版照片是從底版直接印制的,清晰度很高。而翻拍的照片清晰度都會大大下降。一般來說,仔細觀察,這些翻印的照片在照片里都會有一些水印或者劃痕,這是因為翻拍之前的照片在存放過程中引起的。翻印或翻拍的照片收藏價值大大降低。
第三、看尺寸。清代照片最長不會超過30厘米。一般來說,1880年前的蛋白照片都是25X20厘米左右,1880年到1890年的蛋白照片稍大一些,而民國后隨著擴印技術的發展才有了大照片。清代的全景照片都是一張一張照完后手工拼接的,直到1910年后才見到轉機的照片。
第四、看劃痕和裂痕。早期的照片,不論是銀版、鐵版還是常見的蛋白照片,是在紙上涂了一層感光劑顯影而成的影像,經過多年的存放,由于外界溫度的不斷變化,以及存放地點的不斷變換,照片感光劑層都會產生細小的劃痕或裂痕,尤其用放大鏡觀察就會更明顯。
后來的銀鹽照片雖然感光劑和紙基是一體的,但存放時間長了,整個紙基也會有裂痕或者劃痕。而那些利用化學方法作偽的老照片用放大鏡或側著逆光看則很光滑,不會有裂痕或劃痕。
第五、看內容。從照片的內容來判斷照片的拍攝年代,拍攝者等。這個鑒別,需要鑒定者有豐富的歷史知識。需要收藏者積累相關知識才能做到。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