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張百成在中國科技館舉辦的56周年國慶慶祝活動中現場作書 |
|
鮑文清邢天安
張百成是寫榜書的
幾年前,我曾在天津目睹他在偌大的舞臺上表演寫榜書的情景。當其揮運之時,碩大的筆鋒和著他留著的一綹長髯一起舞動,那種人書合一的精彩場面,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轉眼數年過去,當時他寫的“隨意園融”每字高三米,寬兩米,至今仍然躍動在眼前。
九分努力一分才
榜書,通俗地講,就是字幅比較大的字,大的可過丈余,號稱中國書法中的“巨無霸”。寫榜書時,要運用全身之力把握、駕馭手中之筆。練好榜書,關鍵在練,練身體、多實踐,要有扎實的書法基本功。
張百成既非書香門第,又非天才速成,他的成功完全是靠堅韌的毅力和聰慧的悟性一步一步磨練出來的。
1943年5月,張百成生于陜西渭南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他從小就迷戀上了變化多端、神秘莫測的象形文字。當時家里貧困,他就用手指、樹枝劃地練字,還曾經剪自己家的山羊毛做筆。他最早“公開發表”的書法作品,不是在報刊上,而是貼在門上、墻上,并得到家鄉父老的喜愛。練字的紙寫黑了,他就用清水在“黑紙”上練。1984年至今,他用過的“黑紙“疊起來有丈余,能裝滿整整一間屋。
就這樣不停地練,到小學快畢業的時候,張百成的字寫得已經很不錯了。村里開會都叫他去做記錄或寫大字。走上工作崗位以后,無論在軍營,在工廠還是在文化宮,他對書法的興趣有增無減。他經常像苦行僧似的把自己封閉在斗室苦練。他不怕孤獨,不怕枯燥。他自己經常說:“我是九分辛苦一分才。”
 |
小字放大不是榜書
有些人以為,沒有必要提倡榜書:把小字放大不就是榜書了嗎?甚至還有人認為,現在技術發達,在電腦上把字一放大,不也是榜書嗎?
聽到這些觀點,張百成說,不對,正像大型雕塑和微雕,大型壁畫和內畫不能互相替代一樣,毛筆書法小字放大只能是放大缺點,而不是放大優點。寫小字與寫大字從情緒、氣力等綜合因素上是不可以等同而語的。
張百成說,榜書是無形中的氣功。大字執筆應以伸臂代管,易于運行;若字過數尺,筆所不及,需持碎布以代毫,伸臂肘以代管。如果大字過丈,伸手不及,那就得持帚寫字了。因此,寫好榜書除了要有扎實的書法基本功,更需超人的氣力,還需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大度,其難度可想而知。因此,歷代至今,榜書家不多,遺留下來的榜書作品更是少見,只有石刻和少量拓片傳世。
我好奇地問他:“你是不是天天練氣功啊?”他說:“我每天起來鍛煉,自編自演一套書法操。手眼身法步,一樣都不少。久而久之,浩然之氣就油然而生了。”張百成自編的這套“書法八字功拳”分為“龍、飛、鳳、舞、家、虎、神、壽”等幾大部分。他練開后,那舒展大方、勻緩柔和的身姿,連綿不絕、外軟似棉而內堅似鋼的拳路,一下子讓人想起了他握筆蘸墨,展紙揮毫時的樣子。
難怪張百成說:“寫榜書,事先必須考慮好怎么安排結構,之后運氣。字要大,墨要深,紙要厚,凝神靜氣,不要急于下筆,更不能看到觀者甚多而怯畏,要等激情上來然后拿起筆來,在運氣中一氣呵成。這時寫出來的大字,給人以力量,給人以震撼!”
 |
練好榜書爭一口氣
張百成幾十年如一日,筆耕不輟,到20世紀80年代終于開始收獲耕耘的成果。他參加首屆龍脈杯全國書畫大賽,便一舉奪得雙金。1995年,“張百成書法展”在北京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一炮打響。如今,張百成的榜書作品已遍及全國,甚至還遠流到美、英、意、日及東南亞各國。
每年4月5日是陜西皇帝陵祭奠之日,張百成曾經在陵旁寫過兩個5米大的“龍”字。他認為,在兩千多年的發展中,榜書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審美價值,向人們展示的是不同時代的文風、時政、地理、歷史、文字和書法藝術的變遷,為我國傳統文化提供了財富。
張百成清楚地記得,在一次中日書法交流中,日本人說中國人寫不了榜書。聽到這種話,張百成開始加倍勤奮研習榜書,于1997年組建了中國榜書研究會,并任首屆會長。他相信,榜書的發源地在中國,那么能寫好榜書也一定是中國人。
張百成現在最大的夢想就是把世界的榜書協會搞起來,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