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上畫廊僅三成盈利
滬上畫廊僅三成盈利
滬上畫廊僅三成盈利
近幾年,書畫拍賣市場在內地頗為活躍,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畫廊業的步履維艱,由于叫價方式不占優勢,經營題材較為雷同,滬上畫廊僅3成盈利。
拍賣行成市場主體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上海有近千余家畫廊。但如今,有著8到10年“工齡”的畫廊已所剩不多,特別是在2004年、2005年期間高價進貨的畫廊,不少已停業、歇業或轉營其他行業。
另據了解,全國目前有800多家藝術品拍賣公司,一年舉行約千場拍賣會,拍賣總額達150億元。上海有藝術品拍賣資質的大約有四五十家,雖然競爭激烈,但滬上不少拍賣行依然加大了投入力度,在藝術品市場占據主動。目前買方市場多元化的格局已經形成,其中上海本地買家占60%,江浙占30%,其他地區占10%。
畫廊僅3成盈利
“目前,滬上畫廊業有盈利的僅占到3成,4成勉強持平,還有3成則處于虧損狀態。”上海乾錦堂名家畫廊主持徐和平告訴記者。
徐和平說,2003年前后,畫廊曾經有過一段興盛期,不少人看到藝術品市場熱起來了,便一窩蜂地轉行開起了畫廊,他們之前的身份是企業老板和藏家,如今一下子轉到畫廊的經營者,“功力不深”、“門檻較低”等問題就暴露出來。如看到一些人物畫家的作品賣得好,就趕到拍賣公司搶拍下來,1500元/尺,沒想到被套住了,只好擺在店里,1000元/尺也賣不掉,結果維持沒多久畫廊就經營不下去了。
還有一些畫廊,將手中的作品送到拍賣行委托拍賣,既省下為畫家推廣宣傳的種種費用,又加快了賣畫的速度,以此來維持生計。
買家青睞拍賣
在國際市場的日常交易中,畫廊和拍賣行都擁有其固定的消費群,為何在內地,畫廊業的吸引力不及拍賣行?
上海汲古齋經理楊育新認為,購藏者買畫,除了從畫家手中購買,一般有兩條途徑:一是從畫廊購買,二是從拍賣會上競拍。對買家來說,到底選擇哪種方式比較合適,這并沒有絕對,需從作品的性價比來衡量。
但由于畫廊采用的是減價式的銷售方式,即買賣雙方根據定價商量價格,先天不占優勢,因此人們往往更青睞于拍賣公司從低到高的叫價方式。如同名家同題材的一幅作品,拍賣行里可能2萬元起拍,畫廊里卻標價5萬元,價格之間的落差無形中使購藏者將更多的目光轉向拍賣行。但事實上,好的作品在拍賣行一般很難以起拍價拿下,有時可能最后的成交價比畫廊還要高。
題材雷同制約發展
“制約畫廊業發展的另一軟肋是題材雷同,缺乏個性。大多數畫廊出售的均為表現中國地域性風土人情的畫作?!币晃粯I內人士指出,隨便逛一下,就可以看到10家畫廊中有9家在出售描繪江南水鄉小橋流水風光的畫作。畫作題材、表現手法的雷同,再加上大多數畫廊彼此在經營方針上相仿,毫無特色,時間一久必然使購藏者失去了新鮮感。
畫廊并非毫無優勢
據一位市場資深人士分析,雖然目前拍賣行占了上風,但畫廊并非毫無優勢。拍賣對作品的價格有“放大”效應,甚至為追求“紀錄”有不誠信行為。相比之下,畫廊是按照市場價來確定藝術品的價格,較為真實。
因此,雖然拍賣火了,但是畫廊并不會沒飯吃。有競爭才會有機會,有競爭才能讓畫廊更好地生存下來。如果在這樣的競爭中能夠生存下來,那樣的畫廊才是真正有實力的。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