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萬多人次為藝術捐出頭發 完成《聯合國:綠色家園》
4萬多人次為藝術捐出頭發 完成《聯合國:綠色家園》
4萬多人次為藝術捐出頭發 完成《聯合國:綠色家園》
美國常春藤大學八所院校中的達特茅斯學院圖書館內此刻正展示著大堆人類的毛發———它們總重430磅,共計42,350人次無償為藝術家提供了這些材料。這可能是常春藤盟校1960年代以來最引人關注的事件。這塊出自中國藝術家谷文達之手的龐大毛發織物,被騰空懸掛在學校圖書館大廳入口,躍躍欲飛。
該織物8英尺長13英尺高,題為《聯合國:綠色家園》。由40塊有機玻璃板構成,上面沾滿了各種顏色、各種長度和卷曲度的毛發。帷幕狀的作品正面,被染成綠色的毛發勾勒出了“教育”與“廣告”兩個英文單詞,是出自贊助商要求,還是另有寓意,讓人弄不清。
谷文達解釋,除了標題,作品和聯合國之間并沒什么關聯。頭發包含人體DNA信息,兩個綠色單詞代表交錯的文化價值觀,它作用在社會中,作用在人身上。
同一主題的另外一件作品《聯合國:聯合色彩》展示在圖書館的走廊中。這是一塊6英里長的毛發編織物,毛發染成了明亮的顏色,聯合國各成員國國名被逆著順序刻在不銹鋼材質標簽上,標簽穿插于毛發間,有評論家將其解讀為“文化殖民”。
這兩件作品分別是藝術家的第25、26號毛發裝置。谷文達的其他作品也同時在學院的藝術館內展出,包括《碑林·唐詩后著》、《茶(煉金)術》等作品。
谷文達1955年出生在上海,現居紐約布魯克林。如果了解谷文達曾著迷于研究維特根斯坦和羅素的哲學思想,就不難了解他作品的意義。他將西方哲學與中國篆刻書法融合在一起,創造了以偽文字、假文字為表現的水墨作品。1986年,由于他的偽文字、假文字充滿不可閱讀性與顛覆性,谷文達的首個個展夭折。
谷文達于1993年起,在16個國家間開始以毛發為元素的創作,其間共有約400萬人貢獻了自己的毛發,參與到作品中。他的早期作品則將語言文字作為藝術呈現元素。但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他決定放棄這一創作概念,他感覺語言是人為的,不能成為物質世界的真實代表。在元素的選擇中,他進行了一些較難為人接受的實驗,最終毛發成了最理想的材料。
在谷文達之前,奧羅斯科(ClementeOrozco)的《美國文明史詩》大型壁畫也入藏了學校圖書館。對這兩位藝術家的關注,標志著達特茅斯學院對藝術研究開始由傳統傾向現代。去校園周邊理發店理發現在也成了藝術的一部分,對于民族主義和全球化的研究將從毛發開始。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