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讓“殘忍藝術”公然登堂入室
不能讓“殘忍藝術”公然登堂入室
不能讓“殘忍藝術”公然登堂入室
“殘忍食品”被頻頻端上桌,“殘忍藝術”在恬不知恥地露齒歡笑,“殘忍文化”在四處興風作浪,我們沒有權力對藝術工作者的創作過程進行監督,但我們畢竟可以引導一種社會風尚,不能讓殘忍藝術再公然地登堂入室。
說中國人不熱愛自然是不對的,因為中國人處處都在標榜與自然親近,也想了許多辦法與自然沾邊靠譜;然而,說中國人熱愛自然更加不對,因為許多與自然有關的很多文化傳統,都有迫害自然、虐待自然的一面。
不信,我就一一列舉給你看。中國古人喜歡什么?小腳;男女平等的第一個標志是什么?婦女放足,讓天生一對大腳得到自然伸展。中國古人還喜歡什么?盆景。盆景最重要的技術,就是扭曲、壓抑。中國現代城市人喜歡什么?提籠架鳥。這些鳥多半來自于天然。
中國人還喜歡什么?拍照片?是的,中國有許多“自然攝影師”,中國甚至有一批拍攝鳥類的專家。然而,有些攝影師的作品是怎么完成的呢?
山東的榮成,有片濕地俗稱“天鵝湖”,每年秋季之后,大量天鵝從這里經過,在這里停留。一些攝影師,開著吉普車去轟天鵝,以拍下天鵝起飛的壯觀和熱烈;或者派狗去咬天鵝,讓天鵝從睡夢中趕緊拔身而起,有時候起飛得匆忙,腳趾與冰面還沒有化開,很可能就會撕裂。
還有一個攝影師,為了拍到鳥媽媽喂食的美妙姿態,想出了個妙招,把小鳥用鐵絲固定在樹上,這樣鳥媽媽就只好騰在空中,扇翅懸停,努力把口中的食物喂到子女的嘴里。這樣的照片拍下來后,拿去參加“自然藝術攝影大獎賽”,往往會拿到高獎。這樣做的攝影師,會成為其他攝影師的仿效對象。這樣的作品,甚至會感動許多人荒涼的心靈。可是,如果我們細細勘察這些作品背后的歷程,還美得起來嗎?
到井岡山自然保護區采訪時,正好遇上南昌大學著名的蝴蝶專家賈鳳海教授,他送給我一本《南昌梅嶺蝴蝶》。書中有一章介紹“蝴蝶文化”,其中配了兩幅圖,講的是“蝴蝶畫”,用蝴蝶的翅膀,拼貼出許多美麗的圖案。放得較大的一幅,是一個勞動的美女的背影。
我對著這張照片發呆的時候,突然又在網上看到某地有個老人捕捉大量蝴蝶,撕下它們美麗的翅膀來作畫,同時獲得了諸多人好評的消息。看到這個消息,我只能想,中國的殘忍藝術,究竟要擴張到何時?
今年以來,我每天都在想,如何引導國人閱讀更多的環保書籍,觀看更多的環保影視作品,更多地走入美好自然,更多地投身環保事業。如何引導中國的藝術家、攝影家、文學家、音樂家們,把創作的精力,強烈地、更大量地花在環保這一主題上。因為在這個世界上,要影響一個人的心靈,最好的辦法不是靠枯燥的說教,更不是嚴厲的看管;不能靠鞭打,也不能只靠知識的灌輸,最好的辦法,是靠心靈的感染。因為感染是觸動一個人心靈,激發一個人朝美好之路邁進的最好方法。而要感染,就得靠優秀的文藝作品;要有優秀的文藝作品,就得有優秀的文藝創作者。
而偏偏在此時,我看到最多的,是“殘忍食品”被頻頻端上桌;是“殘忍藝術”在恬不知恥地露齒歡笑;是“殘忍文化”在四處興風作浪。
不肯花時間到自然界去研究鳥,卻把鳥關在籠子里當音樂來聽,不知道你有沒有聽到鳥在哭泣和憤慨?不去研究蝴蝶,卻把蝴蝶的翅膀扯下來當顏料和畫布,不知道這樣的人內心里激蕩的是什么樣的“邪惡的波濤”?當一件作品創作的過程充滿血腥時,怎么可能體現絲毫的美感?我們沒有權力對一個藝術工作者的創作過程進行監督,但我們畢竟可以引導一種社會風尚,不能讓殘忍藝術再公然地登堂入室,到處售賣而不受譴責。如果沒有人敢這么做,那就讓我當第一個炮手吧。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