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軍魂
長城·軍魂
長城·軍魂
時間:2007-08-20 00:00:00 來源:新民晚報
收藏
>長城·軍魂
 |
去年12月19日,談桃林先生和上海警備區高五一先生來半山花園會我,桃林設計了兩件紫砂壺,征求各方面的意見。后經向守志老將軍綜合名實,以“固我長城”四字作為“立象盡意”的張本,取名《長城壺》《軍魂壺》。
《長城壺》可為“子孫基趾”、“固若磐石”構思,要求體厚,身高而寬扁,環繞上端一周筑出城垛,用作萬里長城的象征。其中作為啟閉的壺紐,設計者既將它做成一面軍旗,又是烽火臺,是很貼題的。在占有偌大空間的壺身,一面在近地角處飾以“南昌起義”歷史畫,另一面將向守志老將軍墨寶“生生不息”四字置于四方之中,無疑是在告訴我們:一把紫砂壺本身就是一個創意,并具有它的歷史、它的故事,我們一邊品茶,一邊讀歷史,從而更加明通地看到了南昌八一起義取得的生生世世的偉大勝利。其二,《軍魂壺》是一把仿鋼盔的紫砂壺,這是我國茶具歷史上從未出現過的造型。特別是將那個略有弧度的帽檐作為平置或有圈足的壺底,這是設計者的大膽創作。帽壺兩側,一邊嵌軍旗,下方刻有“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八十周年,1927.8.1——2007.8.1”字樣。另一邊有向守志老將軍題寫“軍魂”二字。
畫在紙上的壺,變成可觸可用的器皿,還得紫砂陶人來制作。任何紫砂陶器,都是紫砂、水、火和人的互相作用,而為人所用的。這正如郭沫若先生在一首《西江月》中寫到的:“土是有生之母,陶為人所化裝。陶人與土配成雙,天地陰陽醞釀”。“生生不息”壺的制造者路朔良高級工藝師深知紫砂陶的制成是和“攻玉”、“攻石”、“鏤銅”、“雕木”等工藝不同,他所致力攻堅的是具有耐火性和燒結性、可塑性又很強的材料。因此在造型和裝飾方面,無論是點、線、刻、劃、貼、嵌、繪、寫、印,一開始就要在它的象形、位置、氣韻和用筆、用刀諸方面進行縝密研究,務使其型其飾與其時其地以及所要表白的主題思想完全一致。路朔良既有他自己的認識和想象,又可看到他對歷史技藝的善于傳承,匠心獨運,而且是畢恭畢敬的。關于《長城壺》,路朔良從看圖紙到第一件出窯,共用了五個月的時間。對于松柏,重點是放在枝葉不雕和四季常青上,用來表述堅貞不屈。至于那支長槍,路朔良就把槍桿做得長長的,靠在壺身邊際,是含有“槍桿子里出政權”的寓意的。特別應該一提的是對南昌起義那幅畫的處理,作者采用了遠距離的速寫,只用了極小的一條條泥巴,就勾出千百革命戰士的英雄形象。這是路朔良最成功的寫生。
張建倫先生制作的《軍魂壺》線條極為簡練,表面處理極精,光光如鏡面,手感更是滑溜,或者是“裸體美”的另一再現;或者張先生有意要突出題字的微言大意,所以特地把壺身如此處理,好讓“軍魂”二字極易進入使用者的眼簾。至于作者對帽檐與壺底的“獨辟蹊徑”的造型,我在前邊說過了,這里不多說了。整把壺充滿動態、凝煉簡潔、莊重渾然。
 |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