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美術館 秋波明送
大學生-美術館 秋波明送
大學生-美術館 秋波明送
8月12日上午,北京今日美術館熱鬧非凡,“2007當代藝術院校大學生年度提名展”在這里舉行。來自全國各大高校學生創作的600多件作品,包括國畫、油畫、版畫、雕塑、影像、動漫以及設計作品,把這座美術館裝飾得既現代前衛又古樸素雅。作品的創作者和前來參觀的年輕人,不時地跟方力鈞、岳敏君、譚平、洪磊四位當代藝術家交流著。
在藝術類院校大學生展示著自己的藝術感悟的同時,非藝術院校的大學生也走進美術館,并參與到美術館公共教育的活動中來。
從6月29日到8月24日,中國美術館活躍著三四十名來自北京地區的高校大學生。他們不是參觀者,而是“從提香到戈雅——西班牙普拉多博物館藏藝術珍品展”的志愿講解員。“這次講解難度十分大,作品跨越西方藝術史多個階段。但是,這些孩子們接受知識快,熱愛美術館工作,精力充沛,一講就是一整天。”中國美術館公共教育部副主任何琳談起她自己手下的“得力干將”,一臉的欣慰與自豪。
正在舉辦“偉大的世界文明展”的世界藝術館,也主動“走”進高校。
美術館與大學生走得越來越近了。
“不關注大學生,就不能研究當下的藝術現象”
以往,美術館在人們眼中是高不可攀的藝術殿堂。如今,部分美術館已經開始敞開大門,請大學生們的作品走進美術館。河南省美術家協會去年曾組織“河南省首屆大學生美術作品展”在鄭州美術館展出,今年6月7日,西安工業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的300多件畢業生作品在陜西省美術館與公眾見面。
在北京,題為“青澀創想計劃”的“2007當代藝術院校大學生年度提名展”,是今日美術館打造的“當代藝術院校大學生年度提名展”的第二屆。
據展覽策展人、活動評委黃篤介紹,今日美術館公開面向全國各美術院校、綜合類大學的藝術系征集作品的時候,一共有來自全國302所院校的8260名學生提交了13680件(組)作品。600多件入圍作品又在短短幾星期內從四面八方如期運送到今日美術館。“可見藝術院校學生對于展示自己才華的渴望和需求。”
黃篤說,“與上屆參展大學生作品不同,這批大學生的作品,不再依托于社會歷史意識的宏大敘事,而更偏向于對日常、異常、信息、生活、個人‘圖像’的拼貼、挪用、利用和轉換。有的作品表現生命體驗,有的作品反映人道主義精神,有的作品再現了流行文化趣味,有的作品反映了唯美意識。”黃篤認為,這正反映了新時期中國高等藝術教育開放的時代特征,即現實主義、傳統藝術、波普藝術、觀念藝術、抽象藝術、新媒體藝術等等。
“如果不關注大學生,就不能研究當下的藝術現象。”今日美術館館長張子康說。為此,今日美術館專門成立了“大學生藝術研究中心”,為大學生藝術創作建立學術檔案,“把大學生從早期作品創作一直到他們成功的過程記錄下來,既能為社會提供一個文本,也能為美術館今后研究當代大學生創作狀況提供一手學術資料。”張子康說,“誰說這些大學生的作品在若干年后不能成為中國或世界認同的作品呢?”
“做志愿講解員,是種太美妙的感覺”
著名畫家陳丹青在一次演講中曾經說過,美術館是超級課堂,是教育的場所,是一本巨大的活的百科全書,因為美術館的對象不僅僅是藝術家,而是所有人。
陳丹青的話,正在逐步變為現實。
據中國美術館館長辦公室主任吳瓊提供的數字,6月29日到8月24日舉辦的“從提香到戈雅——西班牙普拉多博物館藏藝術珍品展”,截至記者發稿時,參觀人數已超過20萬。
“我們準備了100多部語音導覽,到了周末,130部機器根本不夠用,很多時候需要觀眾稍微等候,機器才能輪換過來。”中國美術館展廳一側的“語音導覽”租用臺的服務員說,“樓上的展覽也有講解員,不管您上午10點或下午2點來都有講解。”
“大學生志愿者是講解員的主要力量,占講解員隊伍總人數的一多半。”中國美術館公共教育部副主任何琳說,今年上半年舉辦的“美國藝術300年展”中,70位講解員全部是大學生。這些人,大多是大二大三本科生和研究生,來自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北京服裝學院、北京印刷學院、首都師范大學、中央美術學院等多所高校。
世界藝術館也活躍著大學生志愿講解員的身影。來自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康犖就是其中一員。康犖是2006年來世界藝術館的,當時負責講解的是“意大利文藝復興藝術展”。“藝術館教育部為我們提供了厚厚一疊講解詞,大約得用兩個星期才能把它背下來了。”康犖說,“但我發現,僅僅背這些講解詞還遠不夠。要想講得與眾不同,必須自己上網查資料,去圖書館找講解素材。”
“當你成為講解員,你會發現博物館、美術館的奇妙,與在課堂上聽老師講、當觀眾看展覽,完全不同。”康犖說,“在學校聽講課,我們會覺得這些藝術品離我們還很遙遠,有種遙不可及的感覺。當你走進美術館,你可以看到藝術大師的筆觸,了解課本之外的東西。當你成為講解員,把自己喜歡的知識,分享給別人,是種太美妙的感覺。特別是當聽眾對你的講解露出會心的微笑或給予你掌聲的時候,你會覺得自己得到了認可。”
美術館、博物館今后會擴大大學生志愿者的隊伍嗎?
“擴,肯定是擴的。”何琳說,中國美術館公共教育部的不少工作需要依靠大學生志愿者來進行。比如,今年暑假中國美術館組織了“兒童創想夏令營”活動,服務的都是大學生。這些大學生與孩子“一對一”,每天對孩子的學習進行記錄。
據世界藝術館教育部主任戴兵介紹,該藝術館已經和首都師范大學與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的學生社團建立了志愿講解員培訓長期合作。“我們從每所學校各招收50名同學做講解員,藝術館也會派專家對他們進行專業培訓,逐步擴大世界藝術館大學生志愿者隊伍。”
“我們期待更多的大學生志愿者。通過志愿者的傳達,帶動更多同學走進美術館。”何琳說。
“博物館聯姻高校,才能吸引大學生”
一個更可貴的變化是,如今,美術館、博物館紛紛放下“清高的架子”,開始走入校園,辦講座、推廣展覽。
廣東美術館從2006年11月至2007年5月推出“世界美術大系——2006至2007廣州高校巡回展覽”,相繼在華南農業大學、廣州城市職業學院、廣東工業大學、華南師范大學、暨南大學、廣州大學進行展出。
今日美術館為配合“2007當代藝術院校大學生年度提名展”,巡訪全國數十所高校,舉辦“美術館與大學生”演講。
世界藝術館從2006年開始走入高校。去年,配合“從莫奈到畢加索——美國克里夫蘭藝術博物館精品展”,他們相繼走入北京大學、北京林業大學、北京交通大學等6所高校舉辦巡回講座。今年,配合“龐貝末日——火山噴發的故事”、“偉大的世界文明展”,在華北電力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等3所高校進行展覽推廣。
戴兵說,博物館的社會效益,就體現在受教育人數的多少,尤其是學生的數量。在國外,博物館承擔了很重要的教育功能,而國內,此方面的功能還遠遠不夠。
“每次講座,500多人的學校大禮堂全滿了,學生、專家和志愿講解員的互動提問特別踴躍與熱烈,可見,大學生是非常渴望博物館的。但是由于舊有的觀念,很多大學生對博物館認識不足,以為博物館還是干癟的陳列、沒有生命的展品和晦澀的展品說明。經過我們的講解介紹后,大學生重新認識了展品,開始有了參觀博物館的意識。”
戴兵說,今后,世界藝術館還計劃在高校進行小型展覽,用彩色噴繪制作成展板擺放在高校的大禮堂或學生活動集中的“三角地”,使更多學生認識博物館。
中國美術館與京津地區20余所高校一直保持密切聯系。前者每個月都把展訊郵寄給這些高校團委,讓他們負責把展訊貼在學校櫥窗里。從去年開始,中國美術館舉辦大型展覽時,會邀請一些大學生志愿者參加新聞發布會。何琳透露,不少大學生看過展覽后,在校內的網站和博客上貼出展覽的相關消息和圖片,相互傳閱,展覽得到了更大范圍的傳播。
何琳甚至在設想,明年把公共教育部的工作項目化,指派專人負責大學生項目。“如果有專人負責,這項工作會開展得更好。”
正如陳丹青所說:“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靠藝術學院是沒有指望的,我們必須走近美術館。你要真正能夠感性地、全面地、實實在在地了解世界,應該走進美術館。”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