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春山讀書圖》
王蒙《春山讀書圖》
王蒙《春山讀書圖》
時間:2007-08-20 00:00:00 來源:新民晚報
收藏
>王蒙《春山讀書圖》
 |
元代畫家王蒙傳世的作品有幾十件,但可以確認為其所作的,不過十余件。其中大多為紙本,也有少量幾件是絹本的。絹本利于濕筆勾、皴、點、染,王蒙的代表作有《夏山高隱圖》,猶存五代董、巨遺韻;而紙本則利于干筆皴擦,尤其是王蒙后期的作品,連皴帶擦,蒼莽華滋,意超象外,直入化境,標志著元代繪畫的極高成就,其中稱得上其精品力作的,乃《青卞隱居圖》、《夏日山居圖》及《林泉清集圖》,都為水墨山水。
但王蒙其他的作品,則多上色,而且有其個人鮮明的用色特點。元代承繼了宋代水墨山水的傳統,但開始探索在水墨山水之上著色的新路,于是有了小青綠山水的發展,然而青綠石色的艷麗,無疑沖淡了水墨畫的清雅,黃公望等畫家便嘗試運用赭石和花青色上淡彩,后人稱之為淺絳山水。而王蒙的著色,變化多端,并不局限于赭石、花青色,更善于融入藤黃和朱砂色,如《具區林屋圖》、《秋山草堂圖》、《太白山圖》等,使景色更顯明艷。有時還隨類敷彩,如《花溪漁隱圖》中更點綴桃花艷麗的桃紅色。
而《春山讀書圖》則較為別致。圖為紙本,縱133.4厘米,橫55.5厘米。構圖為王蒙典型的長松高嶺格局,下方土崗及屋后聳立著五棵巨松,枝干倔鐵,鱗皴龜裂,松針則以細筆由下向上勾剔,層層疊疊,形如卷云,已是元人畫法。屋內有一生徒在讀書,而崗阜的右邊是水,近處有一水亭,主人端坐,小童侍后,似在觀賞春景,而水之遠處,深入山谷,有一屋,內有一人似在勞作。圖的上方是兩座山巒,簇擁著一峰高聳,山頭又是王蒙畫中常見的拳頭狀,山石施以其老成的解索皴,極其恰當地展示了南方土石山的構成。山頭及坡頂密布叢點,以點帶擦,干筆與濕筆交融,郁郁蔥蔥,一派生機勃勃的春山景象。整幅畫以水墨為底,僅在樹干、茅草、木質窗欞、欄桿及人物膚色等處著赭石色,不再有其他色,顯得極為別致。我們似乎已經習慣于以赭石、花青為淺絳山水的基本用色了,“絳”者,紅色,赭石為土紅色,淺絳山水就是指以赭石色為主的淺設色山水畫。而《春山讀書圖》的單著赭石色,應是淺絳山水畫的古制。在墨與色的進、退之爭中,色越豐富則筆墨漸失。我在繪畫實踐中體會到,如果想更多地保留水墨山水畫的筆墨情趣,則這種在墨骨上僅局部著赭石色的方法,別具一種古雅之美。
《春山讀書圖》未具年款,但看其創作風格及筆墨的老成,應當是他后期的作品。我們現在能見到的王蒙的最后的作品,是1368年的《夏日山居圖》,但王蒙逝于1385年,還活了十七年,故而難以稱作他晚年的作品,我在此姑以“后期作品”稱之。王蒙晚年的作品,恐怕永遠只能是一個謎了。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