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普藝術,一種西方現代美術思潮。20世紀50年代初萌發于英國,50年代中期鼎盛于美國。波普為Popular的縮寫,意即流行藝術、通俗藝術。
波普藝術一詞最早出現于1952~1955年間,由倫敦當代藝術研究所一批青年藝術家舉行的獨立者社團討論會上首創,批評家L.阿洛維酌定。他們認為公眾創造的都市文化是現代藝術創作的絕好材料,面對消費社會商業文明的沖擊,藝術家不僅要正視它,而且應該成為通俗文化的歌手。
波普藝術的真正發展是在大眾文化最發達的美國。美國的波普藝術與50年代的抽象表現主義有直接的聯系,當年輕一代的藝術家試圖用新達達主義的手法來取代抽象表現主義的時候,他們發現發達的消費文化為他們提供了非常豐富的視覺資源,廣告、商標、影視圖象、封面女郎、歌星影星、快餐、卡通漫畫等等,他們把這些圖象直接搬上畫面,形成一種獨特的藝術風格。波普藝術意味著抽象藝術為代表的現代主義的完結,開始了后現代主義的新階段。
體驗波普藝術表現形式
波普藝術以一種樂觀的態度對待消費時代與信息時代的文化,并通過現實的形象拉近了藝術與公眾的距離。它抽象表現主義以其個人化、主觀性、精神性成為貴族藝術而高高在上,只能在藝術界獲得認同。
波普藝術家則不斷嘗試反映當時工業化和商業化特征的新材料、新主題和新形式,表達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事物和流行文化而獲得了大眾普遍接受。
波普藝術運動是傳統藝術的延續和發展,它打破了傳統架上繪畫的方式,通過借助運用大量的現代科技傳播手段,確保強大的生產力和高效的傳播速度。由于波普藝術產生的背景與戰后形成的西方"豐裕社會"有關,這場運動基本是在形式主義圈子里探索,沒有系統理論做指導。
漢密爾頓的作品更直接體現了波普藝術的本質,他們并非對現實的諷刺挖苦或反叛,而只是以一個普通者的姿態觀察我們生活的世界。使我們突然意識到某些東西的存在,而這些習以為常的東西確經常被我們忽略。
漢密爾頓代表作品
勞森伯格受到作曲家凱奇的影響,試圖以一種新的藝術形式來抹平藝術與生活的區別,藝術家應該自由的反映客觀現實,不受傳統的約束。他甚至把城市的廢棄物作為了作品材料,把這些本來不具備審美特性的東西按照藝術構思拼湊起來,使之脫離原來的屬性在形式上開了“結合”藝術的先河。
勞森伯格代表作品
安迪·沃霍爾與其他波普藝術家相比顯得更徹底,他完全取消了藝術創作中的手工操作觀念,直接用制版印刷的方法把照片形象移到畫布上。還應用了古典主義者和現代主義者視為大忌的“重復”,甚至于推向極端,可口可樂瓶無盡無休的排列,以及明星們的照片都成為了最好的創作主題和素材。這十分貼切的反映出了后工業時代的特征,現代工業正是這樣每天重復著同一樣東西。以直觀的藝術形式代替了深奧的藝術。隨著后現代藝術的推進,它同我們生活的界限也顯得愈來愈近,可能我們無法意識到,但它作為我們生活和精神的組成部分已無法替代。
新達達主義是抽象表現主義和波普藝術之間的橋梁,這個名稱的出現是在1958年1月的《藝術新聞》。1956年,就在美國的抽象表現主義最火爆的時候,英國有個藝術家叫漢密爾頓,他用很多照片剪貼出一幅畫,這在現代藝術中稱為拼貼,題為《我們今天的生活為什么如此不同,如此富有魅力》。此作品被認為是第一件真正意義上的波普藝術作品。
作品把50年代歐洲中產階級追求的生活方式:美男美女、錄音機、電視機、吸塵器、浪漫電影…….這些東西用圖片拼貼的方式放在一起。其中那個美男子像健美運動員一樣,手上拿了了一個棒棒糖,一個巨大的棒棒糖上面的商標是“POP”,是這個棒棒糖的標牌,正好英文上“popular”,流行的、大眾的、通俗的這個詞的簡化也是“POP”。
勞森伯格代表作品《駁船》
巨大的全景式作品《駁船》是勞森伯格創作于1962年到1963年,寬九米八,高兩米,勞森伯格運用拼貼技術、絲網印,把大眾圖像和他的混合作品中的各種物品放進這幅作品,從而把兩維平面繪畫和三維雕塑結合起來,創造了一種美國式藝術形式,畫面還融合了抽象表現主義的潑灑、揮灑技法,恣意縱橫,展示了美國60年代進入工業化消費社會后的社會景象,這里有太空世界的漫游,也有繁華都市的交通樞紐,運動和變化成為作品的主旨。新一代年輕藝術極力追求新的美學表現,在這幅作品中一覽無余。
觀眾可以在巨幅的圖像重疊之中,體會美國60年代年輕藝術家的熱情和對藝術的想象,一種努力突破藝術極限的革命性創新。
淺談歐普藝術歐普藝術(Optical Art)又被稱為"光效應藝術"和"視幻藝術",它是繼波普藝術之后,在西歐科學技術革命的推動下出現的一種新的風格流派,興起于西方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首次使用“歐普”(Optical)這一名稱是在 1965年,當時在紐約現代美術館舉辦的一次主題為“眼睛的反應”展覽會上,陳列出大量經過精心設計,按一定規律排列而成的波紋或幾何形繪畫, 這些作品給參觀者以強烈的視覺刺激,達到了震撼人心的藝術效果。
事實上,歐普藝術就是要通過繪畫達到一種視知覺的運動感和閃爍感,使視神經在與畫面圖形的接觸過程中產生令人眩暈的光效應現象與視幻效果。歐普藝術家以此來探索視覺藝術與知覺心理之間的關系,試圖證明用嚴謹的科學設計也能激活視覺神經,通過視覺作用喚起并組合成視覺形象,以達到與傳統繪畫同樣動人的藝術體驗。出于這一目的, 歐普藝術作品摒棄了傳統繪畫中一切的自然再現,而是在作品中,使用黑白對比或強烈色彩的幾何抽象,在純粹色彩或幾何形態中,以強烈的刺激來沖擊人們的視覺,令視覺產生錯視效果或空間變形,使其作品有波動和變化之感。它變幻無窮的視覺印象,以強烈的刺激性和新奇感,廣泛滲透于歐美和日本的建筑裝飾、都市規劃、家具設計、娛樂玩具、櫥窗布置、廣告宣傳、紡織品印染,以及芭蕾舞、電視觀賞等到多種設計領域,在國際上產生了很大影響。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