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名稱:中國錢幣博物館
■地址:天安門廣場西南側,西交民巷17號
■特點:國家級錢幣類專題博物館
■建館時間:2003年9月28日正式對外開放
■鎮館之寶:漢代“麟趾金”、承安寶貨銀錠、九疊篆皇宋通寶
私人博物館是散落民間的文化瑰寶。“盛世興收藏”,時代經濟快速發展,使大眾收藏漸成氣候。而私人藏品的不斷累積,催生了私人博物館的誕生。與此同時,一些公立的有特點的博物館改建風潮也正趨熱。截至目前,本市已經有注冊博物館160多家,榮登全國博物館數量榜首。
據悉,國家已有規定,對“私博”在資金上給予補貼,同時將出臺針對“私博”的管理細則。
我們推出“觀摩特色藏館”系列報道,是為了通過一個個“博物館始作俑者”的故事,折射出一個經濟時代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執著。
■舊貌新顏
陳列面積達到1500平方米,文物約30余萬件
在宏偉的天安門廣場西南側,毗鄰著人民大會堂的西交民巷,有一幢極具歐式風格的西洋建筑———建于1920年的保商銀行舊址,其地上三層,立面用花崗巖作希臘柱廊,白柱綠窗,給人巍峨堅實之感,其東面緊挨著原大陸銀行舊址。創辦于1910年的保商銀行,原為清理天津商人積欠洋商款項、維持天津華洋商務而設立,后改組為普通商業銀行。西交民巷曾是中國早期的金融一條街,曾上演過許多左右中國近代金融業發展的重大事件,然而歲月滄桑,如今這幢被列為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西洋建筑成了中國錢幣博物館的新址所在。
為了弘揚中國悠久的貨幣文化,向廣大人民群眾宣傳、普及貨幣知識,中國人民銀行總行于1991年成立了中國錢幣博物館。成立之初,博物館設在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地下二層,由于條件限制一直未對外開放。經過多方努力,博物館于2001年遷至原保商銀行舊址。2002年10月試開放,2003年9月28日正式對外開放。
中國錢幣博物館是直屬于中國人民銀行總行的國家級錢幣類專題博物館,不僅從事錢幣的收藏、展覽和研究,還肩負著指導、推動錢幣收藏、研究及宣傳錢幣文化的任務。經過十幾年的建設和發展,中國錢幣博物館基本陳列面積達到1500平方米,展線600米,收藏的錢幣及錢幣相關文物約30余萬件,其中展出錢幣實物2000余件,另外還收藏有錢幣文獻圖書13000余冊,期刊5000余冊,并負責編輯《中國錢幣》雜志,如今已成為國內最大的集錢幣收藏、研究、陳列、宣教于一體的專題博物館。目前,博物館共設有三層展廳。一層用于專題性、臨時性展覽。二、三層為博物館的常設展廳:二層為《中國古代錢幣陳列》,展出我國自先秦到清咸豐時期的各種珍稀古幣;三層為《中國近代錢幣陳列》,不僅展出近代以來我國各種罕見的金銀幣和紙幣,還設有極富愛國主義教育意義的紅色政權貨幣專題展。
■鑄幣工藝
圓形方孔幣的方孔代表地方,外圓代表天圓
踏入中國錢幣博物館的大門,記者立刻就被腳下透明的玻璃底板吸引住了。透過底板,可以看見許多破碎的陶片散落在泥土中,在這塊六七平方米的泥堆左上角,放著一塊木牌,上面寫有“漢代鑄錢遺址一角”的字樣。沒想到自己腳下就是一處漢代的鑄錢遺址,參觀的興致由此大增,同時從這個別出心裁的設計中也可看出博物館工作人員的良苦用心。進門往左拐,在博物館王紀潔老師和孫晨講解員的陪同下,記者開始了此次錢幣精品之旅。
博物館一層是用來舉辦各類專題展覽的臨時展廳,目前正在展出《中國古代鑄錢工藝展》。據孫晨介紹,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鑄造錢幣的國家之一。
來到第一個展臺,櫥窗里展示的是一個兩頭尖、中間凹陷,其形如鏟的古幣。孫晨告訴記者,這叫作空首布,其鑄造工藝屬于塊范澆鑄中的陶范,當時一套陶范只能生產一枚錢幣。孫晨解釋:“范,說得簡單點,就是將金屬溶液澆鑄進去并冷卻的容器。而模則是制作范的工具。模在前,范在后,其中‘模范’含有標準的意思,就來源于此。”
相鄰的展臺上,透明的玻璃櫥窗里展出了先秦時期各個諸侯國較有特色的錢幣。產自當時楚國的蟻鼻錢,外形呈橢圓形,上面刻紋好似人臉。據講解員介紹,蟻鼻錢是從古時的貝幣演化而來,民間也叫作鬼臉錢。
另外,孫晨還告訴記者,先秦時期的貨幣,不論刀、布,還是圜錢、蟻鼻錢,均是用泥陶范和石范澆鑄而成。從制作工藝來說,刀幣范的澆口在環上,布幣范的澆口在首端,因此刀、布幣的澆口及邊緣常有澆鑄時擠出范外的銅渣,其未加磨琢而呈自然狀態。而造假者通常為了偽錢的品相美觀,往往將刀幣、布幣邊緣磨光滑,這正好給人們辨別真偽留下了破綻。
展覽中,記者有幸得見當時秦國的“半兩錢”,方孔圓形,上面刻有“半兩”二字。“秦朝統一貨幣對后世影響非常深遠。從秦國開始,這樣的方孔圓錢一直沿用了兩千多年。方孔代表地方,外圓代表天圓,這也是古人天圓地方宇宙觀的一種反映。”聽了孫晨的講解,才發現這小小的銅錢中也蘊含了古人的哲學智慧。
塊范澆鑄之后,取而代之的是疊范工藝。這種工藝興起于西漢,而普及卻在王莽篡漢之后。博物館展出了一套完整且品相絕佳的“六泉十布”,這是王莽時期所鑄造發行的一套錢幣,外形和刻紋都非常精美。
“翻砂工藝”是我國古代鑄幣工藝發展的又有一個高峰。博物館特地用兩個展臺,將鑄幣所用的型砂和器具依次排列,非常形象地讓游客了解其中的工藝精髓。孫晨特地告訴記者,型砂不同于普通的砂,其分子結構非常均勻,能緊密合在一起,同時也非常便于冷卻金屬溶液,用這種工藝鑄出的錢幣,字跡更清晰,善于保存。
在近800平方米的展廳內,游客不但能看見從春秋戰國時期的刀范和布范,到制錢模型,再到明清時期的雕母、母錢、樣錢,以及與中國古代鑄錢工藝密切相關的錢范、鑄錢工具、錢幣等實物,還可以通過參與錢范制作、母錢翻砂等多個現場互動項目來了解古代錢幣的鑄造過程。
■古今錢話
在古代有規定:制造、使用假幣者斬
二層的《中國古代錢幣陳列》展廳值得一覽。這里展出的錢幣及相關文物都可算得上是稀世珍寶。
在展廳門口處的櫥窗里有一把齊國的“六字刀”。這件刀幣與眾不同之處在于,它是齊襄王復國之后發行的一種流通紀念幣,存世極少,可稱得上是我國最早的流通紀念幣了。
記者在三國時期的錢幣展柜里發現一枚“慘遭毒手”的五銖錢,其中間圓心部分被摳出,一枚錢幣被分為兩塊,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當時戰亂,貨幣供應異常緊張,老百姓只好“一分錢掰作兩半花”。
展廳中央的一個高約兩米的展柜中,立著一株造型精美的青銅樹。經孫晨介紹,記者才知道這就是傳說中的“搖錢樹”。樹端立著一只展翅的鳳鳥,鳳鳥在漢代稱為朱雀,為“四靈”之一,含有吉祥永生之意。樹枝上掛著大大小小的銅錢,生動形象,有搖搖欲墜之感。
“搖錢樹是一種當時的陪葬品,它的出現和漢代奢侈、腐敗的政治經濟狀況有密切關系,但它的造型包括了古代許多神話形象,并非單純崇拜金錢的立意。”
據孫晨介紹,古代對于制造、使用假幣的懲處非常嚴厲,和現在比,有過之無不及。“你看這張大明寶鈔上就寫著‘大明寶鈔與銅錢通行,使用、偽造者斬,賞告捕者銀二百五十兩,仍給犯人財產’。”在歷朝歷代懲處假幣行為的刑法中,由嫉貪如仇的朱元璋創立的明朝可說是最為嚴厲的。
眾所周知,清朝咸豐皇帝之后是同治皇帝載淳,其實同治之前還有一個年號———祺祥。慈禧發動辛酉政變,奪取了政權,遂廢祺祥,改年號為同治。祺祥這個年號只打了不到60天,而“祺祥通寶”、“祺祥重寶”兩種本來為新朝鑄造的錢幣也只流通了六十來天,后來流通幣大多被收爐回熔,存世的多為母錢和雕母,其不僅罕見,而且歷史價值突出。博物館的清代珍品中就展出了這樣兩枚雕母。
古代錢幣中還有一種不能流通,多為民間私鑄的錢幣,叫作“民俗錢”。“民俗錢”,多是老百姓為求長壽富貴而鑄的一種隨身佩飾。博物館的民俗錢專柜里展出了許多各具特色的民俗錢,其材質不一,有黃金、玉石和青銅。上面的圖案、文字也不同。
三層《中國近代錢幣陳列》,展出的主要是清末及民國時期的機制金銀幣和紙幣,同時在展廳西側還辟有專場展覽紅色政權時期的貨幣以及第一至第五套人民幣的樣幣。
講解員孫晨指著一張民國時期的紙幣,興致勃勃地說道:“你看這張紙幣的面值是多少?”記者靠上前,仔細一看,發現紙幣上印著“六十億”的字樣。“沒錯,就是六十億!這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的面值最大的紙幣,但這樣一張紙幣在當時新疆卻只能買一個馕。可見當時的通貨膨脹有多厲害!”
在第二套人民幣的展柜里,記者發現了一張罕見的面值三元的新中國紙幣。
據介紹,新中國初期,人民幣的防偽技術并不成熟,退守臺灣的蔣介石當局將假票子印成與真票完全近似。為減少假票的影響與損失,新中國在新幣發行時,暫不發行五元以上大票,但只發行一元券又嫌太小,才決定增發三元券一種,以資調劑。這樣,肩負著特殊歷史使命的三元券來到了世間。
■鎮館之寶
“皇宋通寶”為孤例,故被收藏家視為稀世珍品
中國錢幣博物館內展出的實物都可說是稀世之珍,但算得上“稀世奇珍”的要數如下幾件鎮館之寶。
西漢時期,人們往往將黃金做成圓形的金餅形狀,俗稱為“麟趾金”。在中國錢幣博物館的二層《中國古代錢幣陳列》展廳,就展出有一枚這樣的“麟趾金”,金光燦燦,引人注目。
為什么古人要把黃金做成麟趾形狀呢?這得從麒麟說起。
麒麟(雄獸為麒,雌獸為麟)簡稱麟,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麒麟是祥瑞的象征,在民間有“瑞獸”之稱,同時還在“麟、龍、鳳、龜”中居于“四靈之首”,古來就有“盛世出麒麟”的說法。因為麒麟稀有珍貴,又能示吉祥、兆祥瑞,帝王們就用金玉做成麒麟形狀,用以饋贈親屬,獎賞部下。于是,人們佩戴玉麒麟,就有了顯示身份和榮耀的意思。漢代鑄造麟趾金始于漢武帝時期。因為不是鑄幣,根據交易的需要,在使用中可以任意切割,故麟趾金仍處在比較原始的稱量貨幣階段。
錢幣博物館展出的這枚含金量95%的麟趾金,正面為圓形,背面中空,周壁向上斜收,口小底大,形如圓足獸蹄,鑄造精良、造型優美,歷經2000多年的風雨滄桑仍然保存完整,在展廳柔和的燈光映襯下熠熠發光,光彩奪目。
 |
金朝銀鋌“承安寶貨”
承安寶貨是金代的一種白銀貨幣,因為當時鑄量稀少,流通時間很短,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之前一直未被發現。因為長久未識其廬山真面目,所以不少錢幣學者誤以為它是圓形方孔的形制。直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發現后,才澄清了原來人們對承安寶貨的種種誤解。
金朝在章宗時期,由于形勢的需要,政府加緊備戰,造成軍費與日俱增,財政入不敷出。政府為了消除財政危機,解決交鈔日益貶值、銅錢匱乏等種種矛盾,于承安二年(1197年)將“舊例銀每鋌五十兩”改鑄為便于流通的承安寶貨銀錠,自一兩至十兩,分為五等,每兩折錢二貫。這是中國歷史上自漢武帝以來第一次正式以銀為貨幣,即以白銀為法定銀幣。
承安寶貨流通不久之后,民間私鑄風起、泛濫,導致商民拒用,商肆倒閉。面對如此局面,金政府不得不于承安五年(1200年)被迫停鑄承安寶貨。承安寶貨從始鑄到停鑄,只有短短的三年時間,且鑄量少、流通地域狹窄,無實物流傳。所以承安寶貨非常罕見,價值極其珍貴。
公元1038年,宋仁宗改元“寶元”,寶元二年開始鑄造皇宋通寶。因為年號為“寶元”,為避免錢文重復“寶”字,而鑄造了非年號的皇宋通寶錢。
在版別眾多的皇宋通寶錢幣中,有一種俗稱“皇宋九疊篆”的錢幣尤為珍貴。九疊篆又稱上方大篆,秦漢無此制,唐宋以來多用于官印上面。九疊篆是以小篆為基礎,筆畫反復折疊,盤旋屈曲,點畫皆有縱橫兩個方向,填滿空白部分,求得均勻。
“曲屈平滿”是九疊篆書法最大的特點。折疊多寡,每一個字的折疊多少,則視筆畫繁簡而定,有五疊、六疊、七疊、八疊、九疊、十疊之分。稱之為九疊,“乃以九為數之終也,言其多也”,形容其折疊之多。九疊篆盛行于唐、宋、元、明,一直延續至今。將這種“九疊篆”用于錢文,在數千種古錢幣中,“皇宋通寶”僅為孤例,故被歷代收藏家視為稀世珍品。
■經營研究
開辦集幣服務部,為全國集幣愛好者服務
為了引導民間集幣活動的良性開展,中國錢幣博物館于1992年在北京西城區西交民巷22號開辦了“方泉齋”集幣服務部。因為古幣是外圓內方,古時將錢幣稱為“泉”,寓意錢幣像泉水到處流通,故將服務部取名為方泉齋。方泉齋是中國人民銀行特許紀念幣的經營單位、中國金幣總公司特約經銷部,也是經北京市文物局批準的古代錢幣經營單位。目前,主要經營中國貴金屬紀念幣(章)、普通金屬紀念幣與紀念鈔和古代錢幣;同時兼營各種收藏品及世界各國金銀幣、郵幣冊等。服務對象是廣大的集幣愛好者,其中主要以各省市級錢幣學會為主,遍布全國各地。
另外,中國錢幣博物館和中國錢幣學會(中國錢幣博物館代管單位)共同主辦了《中國錢幣》季刊。《中國錢幣》是目前國內唯一的全國性錢幣學、貨幣史專業學術刊物,內容以中國錢幣為主,涉及古今中外錢幣學貨幣史方面的內容。《中國錢幣》注重學術性、資料性、知識性,其主旨在于推進我國錢幣學、貨幣史的研究,為海內外錢幣研究者、愛好者提供交流學術成果和信息、傳播錢幣知識的園地。《中國錢幣》在繼承發揚錢幣學傳統的基礎上,努力開拓新的領域,加強錢幣研究的科學性,并在內容安排上考慮錢幣知識的普及、宣傳工作,提高一般讀者的品位和水平。
“對于未來,我們首先是做好現在的工作,立足于現在,在鞏固已有成績的基礎上,大膽創新,特別是要將錢幣收藏推進民間,引導老百姓的錢幣收藏。明年是我們任務很重的一年,針對奧運會的召開和中國人民銀行建行60周年,我們會推出兩個大型專題展覽。同時,《中國錢幣》雜志今后會更貼近老百姓,在弘揚錢幣學術的同時,將老百姓的收藏熱點結合起來。”博物館王紀潔老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