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潮背后:中國連環畫的前世今生
熱潮背后:中國連環畫的前世今生
熱潮背后:中國連環畫的前世今生
還記得小時候看過的連環畫嗎?在熱鬧街市的拐角處,在電影院門口的地攤上……都會整整齊齊地垛成一大片,《三國演義》、《紅日》、《水滸》、《秋瑾》……一角錢看一本,那時,不用進電影院就可以看一場“靜態電影”,這是好幾代中國人藏在心底里的回憶。
但是,進入上世紀80年代后,看到連環畫的機會就越來越少了,現在,不知不覺中,兒時的經典圖書變已成了收藏品……從上世紀50年代至今,中國連環畫已經走過了半個多世紀,面對日韓漫畫的沖擊,國產連環畫的抵抗力微乎其微,除了收藏,它什么時候能重新走上現代人的書架呢?
經典連環畫掀起書展“藍色風暴”
正在如火如荼舉行的2007年上海書展上,有一處僻靜場所,所有人都低頭坐在長條板凳上專心看書,而他們旁邊,則在上海石庫門造型的書架上面陳列了滿滿一整架的經典連環畫,《三國演義》、《紅樓夢》、《小二黑結婚》、《紅日》等等,有的人一次就拿走五六本,然后坐在凳子上細細品讀,完全沉浸在讀書的快樂當中。
這里沒有“粉絲”們的歡呼,這里沒有沸騰的掌聲,但在一片安靜中蘊藏的心靈風暴,絕不亞于掌聲與歡呼。這是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在此次書展上的“藍色風暴”,原來,這里的經典連環畫都被用靛藍色的紙盒包好,重新成套上市。而最吸引大家的就是其中的“坐一坐,看一看,讀一讀,贈經典連環畫”活動,只要在這里閱讀連環畫15分鐘,就可以得到出版社贈送的一本經典連環畫。
這群讀書的人中,大部分是小學生和白發的老人,中青年人較少,很多人的看書時間已經遠遠超過了15分鐘,更有些老人一坐就是一上午,來尋找和連環畫“久別重逢”的感覺。
據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總編辦主任葛振綱介紹,書展首日贈出連環畫1000多冊。這樣的活動不僅僅是為了宣傳,也是為了讓大家重拾對連環畫的感情,讓國產連環畫的精品之作傳播更廣。在這個贈書活動的同時,國產經典連環畫也吸引了不少讀者慷慨解囊,銷量甚至超過了一些暢銷書。
上海人美是國產連環畫的集大成者,經典連環畫中大部分出自五十年代的上海人美,所以,在這次書展上,他們打出了“藍色風暴”的大旗,想讓那些帶給幾代人快樂的經典作品重新回到現代人的書架上。
幾起幾伏小畫冊命運多舛
葛振綱告訴記者,我國連環畫的輝煌時期在上世紀50年代,現在市場上的大部分連環畫作品都誕生于那個年代。50開的小小畫冊是最常見的兒童讀物,延續了中國繪畫精致、傳神的特點,每頁就是一幅故事性極強的圖畫,配以文字說明,一本書就是一部靜態電影,連環畫有著廣泛的讀者群,題材也頗為豐富,經典著作的改編、革命題材故事等,均被納入連環畫內。那時的上海人美,匯聚了國內連環畫業的“108匠”,很多還是書畫名家,所以作品都極其精致。
但是到了文化大革命,連環畫的輝煌時期就結束了,大批的連環畫人才擱筆,直至70年代末期,連環畫才迎來一次小的出版高潮,有了很多新的作品,港臺影視題材的改編等,都很受歡迎,例如《霍元甲》、《陳真》等。
1984年之后,改革開放的大潮不僅帶來了日本、韓國的動漫作品,還大大改變了人們的價值取向,原有的連環畫創作制度讓國產連環畫市場每況愈下。
據了解,在計劃經濟時代,我國的連環畫創作為“切黃鱔式”的分工協作,也就是說,確定好一個改編選題后,先由一個工作部門將原作分段,也就是“切成塊”,下一個工作部門則完成每塊“黃鱔”的文字整理,畫家負責繪制畫面,這幾個要素整合成書的一頁,最后,再將“黃鱔”聯合起來,變成一本連環畫。
但是到了市場經濟社會,人們的價值觀轉向個人,像連環畫這樣的多人合作制度,讓畫家無法得到充分的個人成就感,加上連環畫創作成本的提高,于是,連環畫的出版遇嚴冬。
在本世紀初,小小的連環畫又重新被人們重視起來,但大多數是有懷舊意識的收藏,并不作為普通讀物。
原創欠缺連環畫靠經典維系生命
上海人美每年都將一些經典連環畫再版,例如《三國演義》、《成語故事》等,但印量非常小,均在5000冊左右,主要是售給收藏者。有的連環畫印出后,一個月之內就銷售一空,因為再版成本小,印量較小的連環畫也給出版社帶來了一定的收益,但這,卻不是國產連環畫發展的正確方向。“現在日本、韓國的漫畫在國內市場很好,我們并不是說他們的作品不好,客觀地說,國外的作品和現代人的生活貼得很近,時代感很強,孩子們很喜歡。”葛振綱說,“但它們也和中國的國情離得遠,不符合中國人的審美習慣,更有些粗制濫造的作品,有嚴重的色情、暴力傾向,簡直就是毒草。”
他承認,目前國產連環畫的市場極其蕭條,才給了日韓漫畫以可乘之機,而主要問題是好的、新的作品太少。就像上海人美,還在把五十多年前的作品反復出版,這不是國產連環畫應該走的路,畢竟,經典作品的覆蓋面是有限的,讀者需要更多更新的作品。
那么沒有新作品問世的原因在哪里?“首先是成本太大,擔不起風險。”葛振綱算了一筆賬:“按100頁的書計算,一幅畫稿費在50~100元,每頁100字稿費10元,每本書印刷費2元,如果印5000冊,每本的稿費是1元,每本的全部成本是3元,但我們現在一本連環畫的售價只有2.5~3元,如果出書,出版社一定是賠本的。”“好作品少,不是現在的繪畫技術下降,而是找不到人畫。”葛振綱說,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則是,現在的畫家不愿意畫連環畫,因為國產連環畫畫面要求高,畫家一天最多只能畫1到2幅,也就是每天的稿費只有100元,很多畫家覺得不劃算。
而國產漫畫的另一硬傷就是創作體制陳舊,畫家原創作品出爐較難,在傳統的國產漫畫里,只有“切黃鱔式”的分工協作,沒有日韓式的獨立創作,而且能兼顧圖、文質量的作者就更少了。
找到合適的改編題材也是一件很難的事情,有些作品故事性很強,未必出畫面,他們曾想出版《亮劍》的連環畫版,因為考慮到投入和出版周期等問題,還是放棄了。
面對這樣一個好的文化閱讀載體,葛振綱說上海人美也在試圖尋找突破口,讓孩子們能重新回歸到傳統的連環畫閱讀上來。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