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漆器 流光溢彩3000年
成都漆器 流光溢彩3000年
成都漆器 流光溢彩3000年
成都是中國漆藝最早的發源地之一,有“中國漆藝之都”的稱號。成都漆器又稱“鹵漆”,起源于距今3000余年的商周時期,其工藝水平在相當長時間內遙遙領先于全國,以其精美華麗、富貴典雅、光澤細潤、圖彩絢麗聞名于世。既可高懸于廟堂以彰顯華貴大氣,又可作精致耐用的家居用品置身于尋常巷陌。
2004年9月底,法國國家電視臺記者大衛一行作為中法文化藝術交流的使者,來蓉對成都著名漆藝家、72歲的胡開新,做了三個大半天緊張的采訪和拍攝。面對胡開新家中陳列的一件件精美絕倫的漆藝作品,目睹了胡開新的漆藝制作表演,大衛驚嘆不已地說:“胡先生,這不屬于哪個人的,哪個國家的,這屬于世界文化遺產,應該介紹到世界去。”
司馬遷盛贊“巴蜀之丹漆”
成都是中國漆藝最早的發源地之一,有“中國漆藝之都”的稱號。成都漆器又稱“鹵漆”,起源于距今3000余年的商周時期,其工藝水平在相當長時間內遙遙領先于全國,以其精美華麗、富貴典雅、光澤細潤、圖彩絢麗聞名于世。既可高懸于廟堂以彰顯華貴大氣,又可作精致耐用的家居用品置身于尋常巷陌。
成都商業街船棺、羊子山古墓等處出土的漆器,證明了春秋戰國時期,成都漆藝的水平已經相當發達。成都漆器不裂口、不變形、光澤明亮、抗腐蝕性能強的優點,在歷代出土文物中已經得到充分的驗證。金沙遺址出土的漆器殘片不到10厘米大小,盡管年代久遠,漆器胚胎已經腐蝕,只剩下漆皮粘在泥土上,但文飾斑斕,色彩依然亮麗,其正反面均有文飾,成對稱型。令人驚訝的是漆皮上還鑲嵌了不少玉片,雖然歷經3000多年的歲月消磨仍溫潤可辨,顯示了古蜀先民高超的工藝技巧。
漢代是成都漆器工藝的頂峰時期。品種有盒、奩、盤、耳杯、扁壺、案、卷筒等。漆器上有用色漆精細描繪的禽、獸、神仙等圖案。蜀郡、廣漢郡是全國漆器生產中心。《史記》描繪了當時漆器生產的盛況:“木器髹者千枚”、“漆千斗”。揚雄《蜀都賦》中亦稱:“雕鏤器,百伎千工。”。長沙馬王堆漢墓、湖北江陵鳳凰山漢墓、貴州清鎮、平壩以及蒙古諾音烏拉、朝鮮平壤王盱墓、古樂浪郡等地先后出土的漢代精美漆器,都刊有“成市草”、“成都飽”(即“成都造”),“蜀都作牢”、“蜀都西工”、“成都郡工官”等銘文,記載了漢代成都漆器鼎盛時期的輝煌。《史記·貨殖列傳》更將“巴蜀之丹漆”列為全國名產。
明清時期的雕漆填彩
漢代以后,成都漆器逐漸失去了在全國的領先地位,但一直是重要產地。五代,成都的金銀鑲嵌漆器達到一個相當高的工藝水平。1949年成都市撫琴臺發掘前蜀王建墓出土的漆器顯示成都漆器工藝在這一時期的獨特魅力。王建墓出土的漆器有門、棺、槨、冊匣、寶盝、鏡盒、銀鉛胎漆碟等七種。此批漆器設計和雕鏤均致上乘,造型大氣、別致、制作精巧。
明清時期,成都是全國著名的雕漆填彩漆器產地之一。清末,官府設在皇城后子門的勸工總局開辦了各種工藝工場,為成都漆藝培養了一批鹵漆匠師;民國抗戰初期,成都科甲巷、小科甲巷、太平街等三條街成為專門生產經營成都漆器的場所。
新中國成立后,成都漆器多次作為國家級禮品贈送外國首腦和友人,享譽海內外。1954年成都成立了工藝美術社,1956年正式成立了成都鹵漆社,技藝人員擴大到40人,到1960年發展到200人。這一時期是解放后成都漆藝最繁榮的時期。
1963年,成都鹵漆社被主管部門撤銷。大部分技藝人員被調離,僅保留49人從事建筑和家具的油漆加工;到1965年僅留下9人。1966年至1973年,工藝美術事業基本處于停滯階段;1975年上級有關部門決定恢復成都漆器的生產,由老藝人陳春和、書云、張福清等帶領學工學習髹漆技術,分別從事木工、漆工、裝飾工、制漆等工藝,經歷30多年的努力,使失傳多年的成都漆器工藝再次起死回生。
成都漆器廠位于金河路81號,是目前惟一依靠傳統精髓技藝制作成都漆器的單位。1999年由于市場經濟的沖擊,成都漆器廠再次面臨自生自滅的境地;2000年,成都市政府出于對成都漆藝傳承的歷史責任感,重新恢復了成都傳統漆器的生產。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