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ning Boloni”:藝術洗禮生活
藝術與家具的融合能迸發出怎樣的火花?博洛尼·明畫廊在今夏呈現給我們更多的驚奇,以八位中、韓藝術家的當代藝術作品為線索自前所未有的角度詮釋了家具的全新生命力??礃闵苹淖髌?,吊在尼龍繩的木炭通過他的手以建筑物、家具、幾何形態等自由形態再現出來。而李在孝則鐘情于釘子,他把無數的釘子釘在木頭上,讓其扭曲、打磨后在把木頭燃燒,突出釘子的同時把木頭的年輪和顏色涂成黑色。通過上述作業可使木炭上閃閃發亮的釘子顯得更加突出。經過這樣的過程他用釘子在木頭上畫畫。
此次“Tuning Boloni”已引起眾多媒體、藝術愛好者的關注。據悉展覽將于8月8日結束。
地址:博洛尼家居體驗館(北京北四環居然之家向北100米)
電話:010-84899001
博洛尼·明畫廊“Tuning Boloni”展覽參展藝術家簡介
李知恩(이지은)
堆積原色、壓縮海綿后進行形態凹雕處理的李知恩的作品,讓人浮想為量產而制作的鑄型。但是凹進去的空間形態并不顯得空空蕩蕩。甚至因層層疊疊堆積的海綿多樣原色,讓人感受豐富地視覺性效果。繪畫般掛在墻壁上的李知恩作品中,華麗地色彩圖隨光的介入,突出顯示了其三維空間的立體形象。這種機械性、繪畫性的凹雕空間中,僅靠輪廓線把握的形態感雖然單純有限,但消除了具體細節地描寫,使作品神秘而詩情畫意。
柳宰夏(류재하)
柳宰夏是進行家具和影像搭接作業的作者。這次展示中,他把BOLONI的現代性家具作為最初在中國制作的作品材料。家具物體上,以抽象拚貼畫形式交叉的波堤切利的維納斯、古代壁畫或巖刻畫中產生的魚形狀等,好像象征著BOLONI所夢想的神秘之夢。并且家具的物質性和影像的非物質性及靜止的和動態的、西歐和傳統、過去和現在異質性結合的其影像作業與我們度過的、交叉的現實時代生活類似。
陳航峰
作家陳航鵬是重現西歐化的現代城市風景上,反面使用中國傳統模式的靈巧地作家。過去放棄前景一片看好的設計工作,決心成為沒有保障的專業作家后,他想起在可口可樂的碳酸味中,出乎意料地聯想起感冒糖漿事情。我想他可能無法忘記品牌體驗給帶來強烈感想,從而認為世界著名品牌才是不愧于個性化的藝術體裁的吧。這種體驗就是他的大部分作品,具有‘logomania’這種標題的最恰當的理由。呼喊吉兆的形象和精巧剪下來的圖形,即中國的剪紙傳統成為作家航鵬把握充滿各種符號和品牌的中國消費文化風景的最佳手段。布置在Bolognini畫廊內的玻璃窗的巨大丙烯酸(acrylic)板,可使觀眾讀懂與各種符號共存的Bolognini的另一幅品牌風景畫。
 |
李在孝
“到現在為止,我主要從事把釘子、鋼條等與木頭相結合,集積成球形、半球形、圓柱體等幾何圖形的作業。每當作業的時候,我最苦惱地一個問題是怎樣讓這些釘子或鋼條顯露不出來。但現在卻恰恰相反,反而希望盡量突出釘子。把無數的釘子釘在木頭上,讓其扭曲、打磨后在把木頭燃燒,突出釘子的同時把木頭的年輪和顏色涂成黑色。通過上述作業可使木炭上閃閃發亮的釘子顯得更加突出。經過這樣的過程我用釘子在木頭上畫畫。
孫真雅(손진아)
如果,通過經別人手工的東西中能夠感受到視覺性、觸覺性地那個人,好像未免有些夸張。孫真雅作家選擇了其親近對象-18世紀法國宮廷家具,通過其對象表現了人類存在的多面性心理。通過多樣角度和表面的多彩質感表現的椅子,可聯想到像肖像畫形式,這時的事物比以前在那座位上休息的人,在感覺上更能生動地表現他們的心理。有條不紊的椅子擺放方式中,我們可以感受到穩定感和舒適感,椅子的實體中派生的細微實線和有時起波瀾的圓圈中,完整地感受到極度地緊張和激動的感情。椅子的這種擬人化形象中,我們忘記作為事物的椅子,作為回味自我的思維對象來注視椅子。
張起開(장치카이)
閑逛Boloni的展廳之余,我們會看見一座小沙漠。沙丘上坦然擺放的骷髏,像是在饑渴中掙扎的人死后留下。沙漠經常被人們認為是死亡的象征。但是張起開創造的沙漠減輕了人生的重擔,把人引入和平的冥想世界的“概念化的自然(conceptual nature)”。他這種自由修辭來源于西歐和東洋世界中的記號或象征物,表現概念化詩情畫意地情緒作品,在思維傳統較強的意大利得到了認可。
張鑒墻(장지엔창)
藝術作品和產品差異可根據“由作家制作的原本還是由機械大量生產的?”這種多少有點傳統的問題進行衡量。但是這次Tuning Boloni展示會上,可看到以藝術作品表現的現有產品。張鑒墻是通過血色燃燒似的粉紅花,提醒對傷痕和治愈關心的作家,他在花粉塑料包裝上畫了各種各樣的花。因此,以相同方式生產的塑料包裝,開始散發互不相同的氣味(aura:藝術品中散發的獨特古香的氣氛)。
樸善基
欣賞現代美術時我們能享受到的一種樂趣是,能看到不受材料限制的構思新鮮的作品。應用這種脈絡的代表性作家是,長期活躍于西歐把木炭變相應用于藝術,得到大家認可的樸善基作家。吊在尼龍繩的木炭通過他的手以建筑物、家具、幾何形態等自由形態再現出來。我想這種工作的出發點是始于對自然和文明相關的作家格外的關心。但是,自然的木炭和文明形象相結合后,給觀眾帶來了強烈的心靈上的共鳴。雖然吊在空中搖晃的木炭椅子只是幻像而已,但卻無法控制我們過去坐下的沖動。作家把看得見的和隱藏在人內心中欲望的矛盾,轉換成為快樂的游戲。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