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珍品中的泉州歷史
文物珍品中的泉州歷史
文物珍品中的泉州歷史
編者按 歷史和文化的遺產總能讓人感到驚喜。我們就生活在有著豐富遺產的城市,這些珍品或深埋于地下長達千年之久,或湮沒于千里之外的南海碧波之中,或流傳于民間收藏家之手,有朝一日公之于眾,總會讓人們對這座城市的歷史文化有更深的理解。
今日本版選取了部分近兩年來泉州考古的重要發現,用圖片展示出來。上至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器物,下至清朝時期的名家字畫,件件飽含了泉州特色。為了讓讀者更加清楚地了解這些文物珍品,我們邀請了泉州博物館館長陳建中對這些文物的價值和背景做簡要點評。在此,我們也向致力于發現歷史遺存之美的文史工作者表示敬意。
六朝古墓中的"阮"紋墓磚
左圖中展示的是豐州六朝古墓“阮”紋墓磚,這些墓磚的發現,從實物證實上,把泉州地方音樂史前推了數百年。
就像圖中表現的那樣,墓磚上的“阮”:琴頭較粗,有掛把,直頸,圓形音箱,四弦。而泉州及閩南流行的弦管中的主樂器琵琶:琴頭向后彎曲,短頸,音箱呈半梨形,以桐木板蒙面,頸與面板上設“相”和“品”,也有四弦。墓磚上的“阮”和“弦管”的琵琶均為撥弦樂器,只是結構和外形有所不同。
這說明作為我國古代的一種撥弦樂器的“阮”在晉人南遷時,就被一起帶到了豐州,并成為當時士大夫階層生活中一項重要的娛樂活動,就連死后也要把“阮”印在墓磚上一同陪葬。這從出土實物的角度,印證了晉人南遷帶來了中原先進文化藝術的史實。
泉州地方戲曲如何形成一直是泉州文史工作者孜孜探討的一個課題。在此之前,關于泉州地方音樂和戲曲最早的文字記載來自于歐陽詹的作品,寥寥數言而已。“阮”磚所在的時代為南北朝時期,中原士族大批南遷,他們不僅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而且也帶來了先進的文化生活方式。晉人南遷帶來的“阮”,開始時仍然保持中原原有的傳統演奏形式,后來受到泉州地方樂器的影響,在外形和演奏形式上都有所發展、改進,隨著泉州弦管、梨園、木偶等地方戲曲的形成,“阮”這一中原的撥弦樂器在泉州發展成為適合地方戲曲演奏的琵琶。
南宋德化窯觀音像
這尊精美的瓷器觀音像是南宋時期德化窯所產,由韓國藝術家裴玄在兩年前捐贈給泉州博物館。
這尊觀音像質地光瑩潤澤、顏色純正,燒制工藝精良。在藝術上,人物形象生動自然,且保存十分完好,屬不可多得的佳品。這尊觀音像是南宋德化窯宗教塑像題材中觀音造型的代表作,現收藏于泉州博物館。
榕村雅集圖
《榕村雅集圖》是2006年從民間收藏者中征集到的傳世珍品。此畫為清代知名畫師張伯龍、張士英父子所作,是一幅以人物為主、園林景觀為輔的情節性人物畫,表現文人雅士游怡園中、耽情琴棋書畫的高雅志趣。此畫是目前僅存的以李光地為首的群賢圖,為李光地的研究和清初上流社會所追求的畫風研究提供了一件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彌足珍貴。
李光地又號“榕村”,因此這幅畫稱為《榕村雅集圖》。一代名臣李光地大半生為宦,政務繁忙,直到晚年才授意畫師為自己繪制畫卷,將自己的當朝得意門生和幾位至親隨從都納入畫中。
該畫為橫軸絹本畫卷,縱39厘米,橫729厘米,畫心249厘米。從后跋的題記上看,畫師張伯龍負責整幅畫的結構布置,其子張士英負責繪畫。畫中共繪有人物22人,人物刻畫比例得當,動作自然,景物刻畫細膩精巧,運筆流暢,整個畫面清亮明麗,顯示出畫師的高超技藝。
音樓山遺址上發現的新石器時代器物
惠安音樓山遺址發掘是兩年前泉州晉江流域考古調查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個遺址上發現了許多新石器時代的文物。在共計260多平方米的發掘范圍中有大量的陶片出土,其中以夾砂陶為主,主要是細砂陶,質地較為致密、堅硬,表面有許多彩色陶衣和點彩,以紅色為主,紅赭色為輔。還有部分當年居民使用的石器、骨器,雖然結構簡單,但包含許多能夠反映當地古代居民生產和生活的陸生與海生動物骨骼和貝殼,充分體現了海洋性文化的特征。
所有出土文物的紋飾都較為簡單,以焦葉紋、柵籬紋、梯格紋、折線紋為特色。其中還發現了一個可能是福建省內已知最早的刻畫符號。遺址中發現的柱洞建筑遺跡,對于追溯泉州地區建筑史有重要的學術價值。這次以“音樓山遺址”為代表的晉江流域考古調查,使晉江流域擺脫了史前遺址“貧困區”的帽子,對于了解泉州地區本地的早期歷史和泉州歷史文化積淀的過程有重要意義。
古沉船中的泉州瓷器
這些瓷器分別發現于“華光礁一號”和“南海一號”打撈發掘的活動,均為南宋時泉州本地磚窯所制。
位于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上的“華光礁一號”和“南海一號”是我國近年來最具影響力的兩大水下考古發掘活動。從船體建造來看,“華光礁一號”建造于南宋福建地區,船載的文物多為清白瓷器、褐釉、白釉器,均來自福建閩南一帶的民間窯場,裝飾手法和紋樣豐富,其中不乏精品。而“南海一號”更為令人稱道,所打撈的金、銀、銅、鐵、瓷類文物四千余件,多數是十分罕見甚至絕無僅有的文物珍品,且船體本身保存得相當完好,是目前發現的最大的宋代船只。專家推測,這兩艘船都是古代貿易商船,在滿載著中國瓷器等貨物前往世界各地進行交易的路程中沉沒。“華光礁一號”和“南海一號”的發現充分展示了我國古代的航海技術水平,顯示出泉州古代對外貿易的繁榮景象。
吳魯世家書畫
這兩幅字畫來自于吳魯后人的捐贈,為吳魯之子吳鐘善所作,屬吳魯世家書畫中的上品。
吳魯是泉州最后一位狀元,除了政治、教育方面的建樹外,他的書畫更是精妙絕倫。其書出歐入虞,直逼晉唐,氣韻清新,筆力雄健,個人風格自成一體,素有“書法驚絕,名噪都下”之美譽。吳魯之子吳忠善亦以書法聞名天下。吳忠善書法繼承家風,尤以行楷獨步書壇。此外,吳魯的侄子吳鐘麟,孫吳普霖、吳旭霖,曾孫吳紫泰、吳紫來、吳紫鈞、吳紫棟等均傳承家風,一脈相承,為世人所稱道。吳魯世家書畫的保存為吳書的探索與吳魯學的開拓提供了大量素材,對保護民族傳統文化并發揚光大具有重大意義。
鐵灶山明墓精美祭器
這套精美的墓葬品發現于晉江紫帽鎮鐵灶山明墓,這座墓是一座夫妻合葬墓,丈夫去世于明朝萬歷年間,妻子在崇禎年間去世。
這座墓葬地表前部保存完好,平面略成“風”字形。墓葬形制、葬式及出土器物都是典型的明代墓葬風格,結構保存相當完整,對于研究泉州地區明代墓葬葬俗形式以及葬式規格有著極為重要的研究價值。
圖中的一香爐、雙瓶、雙燈組成一整套精致祭器,是專門為死者定燒的冥器,具有典型磁灶窯陶瓷的特征。其制作工藝,特別是雙燈上的雕塑相當精巧,在我省同時期墓葬中極其罕見,為明清磁灶窯陶瓷的斷代及當地陶瓷史的研究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實物資料。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