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中國畫”的一種尷尬:“筆墨”不再是標準?
當今“中國畫”的一種尷尬:“筆墨”不再是標準?
當今“中國畫”的一種尷尬:“筆墨”不再是標準?
時間:2007-08-15 00:00:00 來源:東方早報
名家
>當今“中國畫”的一種尷尬:“筆墨”不再是標準?
 |
“第三屆全國中國畫展”經歷了5年來最大規模的評選活動,11日起在中國美術館的5個展廳中展出379件畫作,全面反映近5年來中國畫創作的發展歷程和現狀。
展覽評委會副主任、國畫家郭怡孮認為,本次展覽的水平比以往兩屆要高,并且在藝術觀念、創作技巧和材料運用上都出現了很多新的東西。
但是有一些現象依然讓人無法樂觀。比如許多藝術家的繪畫技巧十分成熟,而書法功底薄弱。畫面和書法的水準差異之大,簡直不似出自同一個人之手。著名國畫家、理論家盧輔圣認為這種現象十分正常,古人每日書寫練習,書法當然過硬。而今天,由書法發展出的筆墨概念在國畫優劣的判斷中并不是唯一的標準,所以,“書法不好也并不妨礙有些藝術家當上教授”。再者,今天的國畫在造型能力上要比明清進步,而造型和色彩的運用是不需要很好的書法修養的。問題在于,好的繪畫配上拙劣的書法,嚴重損害了作品的整體格調,中國文化的韻味也就弱了。對此,盧輔圣認為在這樣一個變革的多元時代,不可能出現一個絕對的權威來衡量所有的冠以“中國畫”名義的作品。
這其實關乎一個深層次的問題,就是今天的很多藝術家,其實把國畫當成了一種創作思想和材料的來源,而并沒有將傳統國畫當作一個整體來繼承。盧輔圣是文人畫家代表,他的話應該能代表相當多在堅持中國畫傳統的前提下進行創新的藝術家的想法。藝術批評家王南溟則持不同的看法。他認為中國畫的概念和界限需要重新定義,因為“藝術的發展不能被原來的規定所限制”,中國畫乃至所有的中國本土藝術都需要開放式的發展。他將當下的中國畫創作劃分為兩類形態,一類就如盧輔圣所說的,將中國畫作為一種當代依然使用的材料進行新型創作,它消解傳統中國畫并試圖建構新的藝術形式;另一類,則是將中國畫作為一個畫種看待,在這樣的標準下,作品一定要“像國畫”,不像的話就會引起國畫界的憤怒。
在大的方向上,無論是盧輔圣所代表的這一群人還是王南溟所代表的一群人,都贊成嬗變革新,但是他們的主張到底不同。王南溟認為,中國畫的尷尬并非孤例。今天,很多人堅持中國畫的傳統優先論,其實是民族主義情緒在起作用。他們文化上的不自信、弱勢心態,使得他們依然認為自己需要傳統中國畫這類符號作為身份標志。
就道理而言,王南溟和盧輔圣都沒有說錯。但是,無論是實驗水墨,還是恪守傳統的作品,是否都具有實驗性、探索意義或學術價值呢?用盧輔圣的話來說,這“無法判斷”,因為在共同標準被打破之后,勢必出現“天才和騙子同臺演出”的局面。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