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位中國頂尖藝術家青城山建個館
8位中國頂尖藝術家青城山建個館
8位中國頂尖藝術家青城山建個館
張曉剛、周春芽、何多苓、王廣義、方力鈞、岳敏君、張培力、吳山專—這8位藝術家是近幾年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的 “寵兒”,他們的作品接連創造百萬甚至千萬的天價。同時,他們分別代表了“文革”后中國當代藝術史的各個發展階段:何多苓在“傷痕美術”期間就以《青春》和《春風已經蘇醒》聞名;張曉剛、王廣義分別是’85美術新潮中的重要藝術群體“ 西南藝術群體”和“北方群體”的代表人物;張培力是“中國錄像藝術之父”;吳山專是國內觀念藝術的開拓者之一;方力鈞、岳敏君是玩世現實主義代表;周春芽是“新繪畫”最典型的代表。
2008年,他們每人都將在四川青城山腳下擁有一座個人美術館。這8座個人美術館與一座中心美術館、一家藝術研究所,一起組成了“青城山?中國當代美術館群”。這是中國第一個美術館群,7月30日正式啟動。
建立中國當代美術館群是藝術評論家呂澎的想法。今年1月,由呂澎撰寫的《20世紀中國藝術史》出版后,他就開始與8位藝術家商議建館事宜,計劃在成都周邊選址。這一想法首先得到了周春芽、何多苓兩位成都藝術家的響應,他們之前就經常到青城山休息、寫生。青城山、三圣鄉的風景就是周春芽“桃花”系列的一部分靈感來源。
美術館群坐落于青城山腳下的王婆巖。原先進出王婆巖只有一條狹窄的山道,為支持館群的建設,當地政府專門立項,投資修建一條大路從山外直通此地。這條大路現已開工,完工后,從成都市區到美術館群只需50分鐘左右的車程。
青城山所屬的都江堰市政府對該項目表現出很大的興趣,批了王婆巖110畝地用于建館,其中每座個人美術館占地 10畝,近7000平方米;個人美術館的建筑面積在1000平方米以內,中心美術館的建筑面積則為3000平方米。個人美術館建成后,產權歸藝術家所有,以藝術家的名字命名,各人自行管理,但只準用于公眾展示和研究,不能興建個人住宅和商業建筑。
呂澎在2004年曾經策劃過一個建筑項目“賀蘭山房”,當時,該項目還沒建完就獲得當年的“中國建筑藝術獎” ,結果卻由于資金超支,被迫停工,后雖勉強復工完成,但至今仍“爛”在沙漠里。這次美術館群項目的投資人劉文錦就是當時“賀蘭山房”的投資方總經理,雖然她已離開那家公司,但面對她和呂澎的組合,圈內人仍質疑青城山美術館群會不會又是一處“藝術爛尾樓”。對此,呂澎解釋道,“賀蘭山房”讓藝術家自己蓋房子,出了不少工程問題,所以在“青城山美術館群 ”中,就請專業的建筑人士蓋房子。他說,館群由日本建筑師設計,館群的設計核心是與自然環境融合,同時彰顯現代的氣勢。目前設計圖紙已基本定稿,外墻以灰色系為主,線條簡潔。
由于張培力的作品都是錄像裝置作品,為了避免光線干擾,他的個人館被設計成地穴式,嵌入地下。張培力的家遠在杭州,但他表示今后每年會在青城山待一段時間,做一些在其它地方實現不了的、需要長期穩定空間的作品。
王廣義、張曉剛和周春芽三人的美術館排在一起,三個同樣大小的長方體,都依山而建,后部懸空,有一種“危險的氣勢”。張曉剛的館擁有最干凈的外墻,沒有窗戶,只在入口處設一條狹長天井與外界相通,他本人笑稱這座展館“做電影院也不錯”。王廣義是對建館最積極的非川籍藝術家。他從’85美術新潮建立“北方群體”開始,就始終強調莊嚴、宏大的“ 北方極地”精神,因此他對個人館的設計要求也是“莊嚴、宏大”。在個人館建成后,他將拿出一部分來作自己的博物館,并考慮把北京那些體量巨大的雕塑搬過來。周春芽的館則是一個簡單的長方體,內部設計了一個方形天井,有一種庭院的效果,看上去很適合擺放他那些綠狗和假山。
同樣擁有較大天井的還有岳敏君的館,從外面看,這座館像城堡一般嚴嚴實實,走進小門會發現玻璃貫穿三面墻體,天井內部陽光充足,剛好符合他的畫面風格—總是晴熱刺眼的夏日光線。
方力鈞與何多苓的館被設計成圓形,但他們認為弧形內壁不便于掛畫,尤其是方力鈞的“光頭畫”高達幾米,畫框保養不好容易變形。目前兩人仍在與設計師商量修改方案。
吳山專的館基本采用玻璃外墻,內部也開了從頂到底的采光通道,幾乎通體透明,但離他本人對設計風格要很“酷” 的要求,還是有一定距離。為此,他也在與設計師繼續商榷中。
在館群中設置藝術研究所是呂澎提出的,也是這個館群的特色—國內還沒有這樣獨立的當代藝術研究所。呂澎的博士導師、中國美術學院教授范景中一直懷有一個夢想:做中國的瓦爾堡(德國著名藝術史學家),為中國建立一個系統的藝術研究基地。但是幾十年來,這個夢想一直缺乏必要的支撐條件。呂澎認為,既然今天的物質條件已經可以滿足,為什么不能試試看呢?運作得好的話,這個藝術研究所將來可能成為中國當代藝術研究的權威發言中心之一,以此為開端,中國的“瓦爾堡藝術研究所”遲早會出現。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