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僕巢隨筆
墨僕巢隨筆
墨僕巢隨筆
時間:2007-08-14 00:00:00 來源:
名家
>墨僕巢隨筆
文/趙規劃
·中和平淡是一種心境,中國文人的人生哲學最講究的是一個“境”字。“落花無言,人淡如菊”是一種安詳之境,“去留無意,任天上云卷云舒”是一種超脫之境。境界是中國人文精神的永遠追求,無求無期是自然態勢的真實表露。藝術需要真誠,只有到中國文化豐富的內涵中修煉自己,滌蕩浮躁,去關照自己的筆墨人生,才能達到“物我兩忘,心手合一”的最佳境界。
·藝術需要個性。個性化是繪畫風格的主要構成因素,但不能刻意地追求個性,越求越不真,欲速則不達。風格是自然天成,是不斷否定和不斷反思的結果,是循序漸進,自然而然的彰顯。風格置于共性之中,從共性汲取養料,共性容納得月多,藝術的個性才能越發突出,才能凸顯他的價值。藝術的個性化,更應溶入藝術含量,在風格的高品相上做女里,否則,個性化既無藝術境界,也無生命力。
·一幅好畫體現出更多的思想與豐富的文化內涵。畫家畫外之功尤為重要,傳統文人繪畫十分強調“畫外功夫”的修養。畫家要學識淵博,觸及領域要廣泛,金石、書法、美學、史論、畫理等不可缺少,只有博采眾長、擇善而從,才能專心致力、別開生面。黃賓虹先生說:“只博不專,難于有成;只專不博,學則不通。要先博而后約,博約結合,才能使學識融會貫通,有所成就。”
·宇宙間萬象畢陳,事物之美不分宏觀微觀,各具特色。畫作分量不在于尺幅大小,大畫看氣勢,以筆墨酣暢為上;小畫看情趣,以筆墨精妙為佳。大則蘊力以內,小則張力于外;大畫宜名山大川,小畫宜小橋流水。以大見下大謂之氣象張揚,以小見小謂之筆墨精致。神妙之筆果于毫端乃妙于心手相通。凡得力度之作品其小也大,凡失力度之作品其大也小。
·美是形形色色的,是多樣的。美是自然的,美也是創造的,對美的定義眾說不一。去偽留真,古人能傳留下來的都是美的。對于美有人曾經這樣描述:“中和美,激勵也是沒,似與不似之間是美,似于不似也是美;似曲且直是美,曲與直也是美;似圓且方是美,圓與方也是美;柔中帶剛是美,柔與剛也是美;月亮美,太陽也美;含蓄美,張揚也是美;寫是美,潑與灑也是美……”美處處存在,時時存在。當然,由于個人的學識、修養、觀點、認識不同,對美的理解也不相同,對美的觀念和價值也不同。
·做一個中國畫家,首先要確立傳承觀念,傳承是一種責任,傳承是一種信仰。中國畫的形成,走過數千年歷程,是一代又一代致力于研習中國繪畫的畫家的傳承和發展著的,古今脈絡項鏈,筆墨氣息貫通。傳承需要真誠,傳承是無私的,是非功利性的,傳古人之“理”,傳宇宙之“道”,傳時代之“神”。
·“筆墨當隨時代”(清代石濤語),筆墨還要超越時代,時代變了,思想變了,觀念變了,筆墨不能不變。做一名畫家,就要必須承載傳統和當代文化雙重壓力,創造一種狀態。
·中國是一個文明大國,五千年歷史孕育出一個燦爛的民族畫種——中國畫。中國畫自成體系,極具個性,奧妙非凡,生生不息。中國畫家有著極強的地域觀和文化觀,在接納外來文化吸收的同時,絕不改變和丟掉自己民族文化,相反,還要通過消化和吸收,更加確立自我,保持自尊和自立,豐富和完美中國畫的藝術特征。民族的、優秀的、蓬勃向上的,才是世界的。
·“不與人同”(黃賓虹語)。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哪!中國畫發展到今天,已呈多元趨勢,千姿百態,豐富多彩。雖然從材料到觀念都在更新,但彼此相互間的影子隱約可見。很難徹底跳出筆墨與形式的圈子。“不與人同”是個性語言遵循法則,是畫家自我感情的暴露與宣泄,自我意識的表達與伸張,是畫家的修養、學識、狀態境界、獨立性等折射在作品中的真實體現。
·“不與人同”就是不與古人同,不與今人同,不與洋人同,不與自己同,藝術只有“一意孤行”、“我行我素”、“不與人同”,才能有存在的真正價值和意義。
·我欣賞筆墨至上的觀念,崇尚藝術性、繪畫性的原則,追求中國畫中的文化內涵,從主觀上營造一個屬于自己的天地,去表達主觀情感的真實性,
·做一個山水畫家,不是要照搬真山真水,而是要借助對真山真水的觀察和理解,將自然形態轉化為藝術形態,創造屬于自己心中的山水。山水畫源于自然,山水畫家接受自然的恩惠越多,靈感就越多。一個山水畫家的形成,是不斷地到自然中吸取營養、激發感情,接受大自然給你的視覺上、心理上的印象和感覺的結果。捕捉大自然在不同季節、不同環境、不同地貌的變化,化自然之山水,描吾心中之山水。
·道家創始人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還主張人與自然的融合,“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達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中國山水畫是最能體現這種精神的藝術表現形式。
·筆墨是中國畫的靈魂,意境也是中國畫的靈魂。山水畫藝術不是對自然簡單的復制和照搬,而是畫家通過感情認識對自然“心領神會”,再通過構思取舍,運用筆墨技巧,遵循“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創作法則,達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有了人與自然的和諧、渾然一體,才能有物我相融的藝術作品。
·我很關注和贊同現實主義的繪畫風格,現實主義的中國繪畫是保持了中國傳統繪畫的延續性。現實主義是永恒的,是經久不衰的,它象一棵不朽的參天大樹,茁壯成長,各種怪誕離奇的繪畫流派和所謂的其它什么主義的畫風,都好比是這棵大樹上一個個樹叉,有的被修剪,有的自然枯死,有的……。
·傳統是前人留下的好思想,好技能,好經驗。傳統是古人留給我們的 ,也是現代人認可后留給后人的。傳統是傳承給后人的法則,形成傳統是千千萬萬個畫家共同的結晶和智慧。優勝劣汰,適者生存。流傳至今的都是經歷幾千年大浪淘沙后留下的瑰寶。畫家石魯說的好:“傳統就是一代一代創造出來的,傳到今天就叫傳統。你如果創造的好,傳下去就是傳統。”
·畫畫是痛苦的,因為它是一種追求,有追求必然有痛苦,沒有思想的人很少有痛苦。痛苦是讓我們大徹大悟的靈丹妙藥,真正認識了痛苦便會感謝痛苦。我正是愿意承受這種痛苦之人。
·不要急于求成,欲速則不達。畫畫本身是一種過程,過程能產生動力和夢想,夢想是成功的過程,要學會享受過程,從過程中找到愉悅的快感,我主張在這種過程中真情地投入。
·中國歷代畫家都以崇尚人品為上,人品不高,何談畫品。獨立的人格,能創造獨特的藝術。為藝者貴獨立性情,不趨時附尚,先學會做人,后學會畫畫。
·中國畫是為不同人群觀賞的中國藝術,中國畫家是由各種類型組成的群體。不同層次的畫家為不同層次的觀賞者服務。如傳統的、現代的、媚俗的、高貴的、抽象的、具象的、民間的、雅逸的等等。好的 藝術是曲高和寡,真正的畫家任何時候都要走在時代的前列,不要被需求所困,更不能淪為商人的幫兇。畫家一定要堅守自己的職業和道德底線,樹立起一種責任感和使命感。
·山水畫區別于其它表現形式的一個最大特點,就是有“意境”。“意境”是山水畫構生的一大關鍵,缺少了“意境”,就缺少了山水畫的靈性。一個成功的山水畫家,是制造“意境”的高手,意境是繪畫的靈魂,意境決定形式,只有意境化的形式,才是藝術。
·好畫家是制造矛盾的高手,也是解決矛盾的高手。
·激情是創作的動力,麻木不仁,筆墨也無精神。
·一幅優秀的作品,是一個完美的組合,疏與密,大與小,干與濕,濃與淡,黑與白,遠與近,天與地,山與水……
·學畫山水就不受前人所困,要舍短取菁,自出手眼,別開生面。畫好山水,不但要學會觀察自然之變化,達到飽覽千山,胸藏五岳,還要熟練地運用好筆法、墨法和章法,掌握潑墨、積墨、焦墨等技巧,同時還要善于恰當地用好宿破墨、水墨交融,從而達到意想之效果。
·新是藝術的生命,創新的關鍵是要認識傳統,傳統與創新的關系是辨證的,沒有傳統就談不上創新,前人的創新就成了今日的傳統,今日的創新也有可能會成為明日傳統。千百年來,中國畫的發展就是這樣走過來的。筆墨與史偕行,筆墨當隨時代,筆墨還要超越時代,藝術必須走在時代的前列,這又成為藝術發展的必然規律。沒有時代精神,沒有創新勇氣,中國畫將成為永遠的過去。
·畫家不能埋頭苦干,最重要的是找準屬于自己的繪畫語言,這種語言經過加工、取舍、強化,保留和凸顯鮮明的個人特色,才能實現你的存在價值和真正藝術生命上的意義。
·沙士比亞曾說:“你越追隨榮譽,你離它就越遠。”被稱得上普通的畫“家”,已經很不容易。畫家不能理解為一般畫畫的,能稱得上“家”的人,已經具備了很高的條件,如天賦、才情、個性、成就等等。如果要想達到知名的、著名的、大師級的,那就更難了。成功的畫家的背后不只是伴隨著榮譽,同時也伴隨著痛苦。追求是痛苦的,不顧承受痛苦的人,榮譽就越來越遠。每個畫者都要明確這一點,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也不要被“榮譽“壓得喘不過氣來,平平淡淡才是在很,千千萬萬個畫家能留在美術史的只是那幾個人,我們都是那幾個人的陪葬品。
·天才、智慧、悟性是一個畫家成功的 先決條件,但勤奮也是不能缺少的。“有數量,才有質量“(潘天壽語),致使那些天性、悟性極高的人,也是要做出一定努力的。畫畫太苦了,不該吃這碗飯的人,千萬不要再做無畏的犧牲。
·人到了一定的年齡,總想找和清凈之處,逃脫世俗的糾纏,在自由的王國里自由自在地遨游。其實自由對每個人來講都是夢想的終極追求,無時無刻都在渴望自由,然而自由并不那么容易,現實中的種種限制象無數條繩索捆綁著,社會的、家庭的、親朋的、自然的、道德的、法律的等等。畫畫至用的自由,畫家本應在自己的畫案前,營造一個安身立命的精神領地,營造一個“我行我素”、“無法無天”的理想家園。“千古不移”的筆墨法則,同樣也是約束。筆法、墨法、章法、皴法、描法、水法等等,處處是法,無法不有,很少有畫家能從法的困囿中解脫出來,更難進入大解放、大解脫的自由狀態。自由“無我”和“忘我”只能是人們以目中的虛幻和美好愿望。
·對于一個剛剛起步(或者自認為很有成就的)的藝術家,大肆炒作和過分地宣揚,這種表面的泡沫和虛火可能會使之一時名聲大噪,但最終會葬送一個藝術家的藝術生命。一個藝術家,最好還是讓作品說話,常言道:無聲勝有聲。時間是公正的、無情的、歷史會淘汰一些虛偽的作品,成功完全靠具有魅力的作品,才能獲取永恒。
·中國畫家要有很好的文化修養,一幅作品,能折射出畫家的學識和品位。中國畫中包含的學問奧妙無窮,傳統國畫的本原應是文人畫,在成為中國畫家之前,必須先成為一個文人,然后再去畫畫。畫家的成功,除去天賦、勤奮、年齡等要素之外,還要注入更多的文化含量,誰的文化修養高,誰對中國傳統文化認識和理解深刻到位,誰的發展空間就越大,道路就越遠。
·筆墨是什么?筆墨是一種物質,它給歷代文人騷客提供了一種傳達情感、傳播文明的載體;筆墨是一種精神,它給歷代文人畫家設計出種種幻化和美麗的家園;筆墨是一種心象,用自由的方式構造與轉換,表達情感和生命意蘊;筆墨又是一種枷鎖,死死地束縛著個性的張揚和想象力的施展。筆墨是什么?獨立的筆墨又什么都不是,脫離了具體畫面的筆墨,其價值等于零。筆墨是什么?筆墨又是一種符號,當它真正依附在物象上,才富有鮮活的表現力和生命力。
·藝術創作一定要用情感投入。一幅好畫,首先要感動自己,只有感動自己,才有可能感動別人。一個畫家能用一生的情感畫出一幅讓人難以忘懷的作品已足矣。五十年間,給我印象最深的畫家都是以現實主義的眼光和現實主義的表現手段,用真摯的情感關注民生、關心社會、關愛自然,塑造出一個個震懾魂魄的藝術形象,使人熱血升騰、心靈震撼、催人奮進。如石魯的《轉戰狹北》、方增先的《粒粒皆辛苦》、劉文西的《祖孫四代》、杜健的《激流勇進》溫飽的《四個姑娘》、錢鬆巖的《紅巖》、周思聰的《人民的好總理》、陳逸飛的《黃河頌》、陳丹青的《淚水灑滿青稞田》、羅中立的《父親》等等,那些鮮活的形象,蘊藏著巨大的生命力和審美視覺的沖擊波,歷歷在目,無法使人忘卻。
·現實主義是一種藝術主張,是一種審美理念和人文精神,或者說是一種文化意義上的品格和精神。我喜歡和遵循現實主義的繪畫風格。現實主義的中國畫仍然是以反映現實為起點,從社會、人生、自然中吸取創作的源泉。在世界藝術的大格局中,中國式的現實主義表現出中國藝術特有的意象體系,以“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浪漫主義的意象造型,展現出中國畫面向自然、面向生活的現實品格和現實精神。
·中國畫是修養畫,是學問畫。修養越高,畫的境界就越高。學問越深,畫的內涵就越深。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中國畫蘊藏著豐厚精妙的文化精神。反之,中國畫脫離中國文化這塊土壤,則成為無本之本,無源之水。一個畫家必須把畫畫當作一生一世的學問和修行。
·對于畫家來說,一定要有自己的風格和面貌。獨一無二,才賦有他的真正價值和意義。中國畫講究筆墨功夫,就要“夏練三伏,冬練三九”、“不可一日無功”。筆墨語言化的確立和形成,是長期的實踐中不斷積累,不斷變化著的,休正、錘煉、規范,最后建立的相對穩定的筆墨定式。筆墨風格是中國畫的精神特征,隨著對自然的認識,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筆墨的語言個性會更加顯露和豐滿完善。畫家成家,一定要有自己的個性,自己的風格,自己的思想,自己的道路。
·一幅作品,一定要有思想性、藝術性(繪畫性),否則,是沒有看頭的,是沒有任何說服力的。筆墨語言的形成,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把筆和墨灑落在紙上就算完成了。筆墨的研究是畫家一生的必修課。筆墨不單是通過用筆中的皴、擦、點、染和逆、藏、露、聚、散等表現手法去完成一幅畫面,更重要的是通過畫家的高尚藝術品格和修行,創造出一種人文精神,一種文化內涵,一種令人神往的意味追求和審美境界。
·畫什么不重要,關鍵是怎樣畫,要有與眾不同的高明之處,要有善于捕捉生活中平凡物象的慧眼。齊白石“為萬蟲寫照,為百鳥傳神”,畫的大都是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東西,他筆下的花鳥魚蟲極富生活情趣和民間特色,為人民大眾架起了藝術與生活的橋梁,他成功了,被譽為是“人民的藝術家”。浙派畫家潘天壽用宏篇巨構描繪出一些不為人知,不為人所畫的山花野卉,把一叢叢的“花草不在多”置于幽谷之中,拓展出以小見大的美學觀和以花卉與山水相融的新圖式,使筆墨著中的 草野山花傳達出大自然的不息生命,具有時代性和現代感,最后成為一代大家。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