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墓穴“解謎”還是“存疑”
成吉思汗墓穴“解謎”還是“存疑”
成吉思汗墓穴“解謎”還是“存疑”
時間:2007-08-13 00:00:00 來源:光明日報
收藏
>成吉思汗墓穴“解謎”還是“存疑”
石槽①
●成吉思汗在寧夏六盤山度過最后歲月
●關于成吉思汗的去世地點有三種說法
●成吉思汗墓地在哪里其實并不很重要
一個歷史名人、一座文化名山,在歷史上產生機緣;一段歷史、幾多秘密,吸引許多專家不懈探究:成吉思汗,這位曾對世界格局產生過深遠影響的歷史人物,于公元1227年溘然長逝于六盤山。然而,“一代天驕”的墓地究竟在哪里?在成吉思汗病逝780年之際,日前,來自國內12個省、市、自治區以及日、韓、蒙古國的百余名專家學者聚首歷史文化名城寧夏固原市,參加“成吉思汗與六盤山國際研討會”,探討這一困擾中外學界多年的歷史之謎。
六盤山中最后的歲月留痕
成吉思汗的最后歲月,是在寧夏南部的六盤山一帶度過的。他不僅避暑于此,而且在這里建立行宮、謀劃滅宋攻金之策、指揮征討大軍。
有資料顯示,成吉思汗駐蹕六盤山,主要活動地點有兩處:一是六盤山腹地、涇河源頭的涼殿峽;一是六盤山下的行宮、后來成為安西王府的開城。有學者認為,涼殿峽中的“殿”字透露出了這里不同尋常的歷史。也許是被六盤山的美景深深陶醉,也許是一生征戰過于疲勞、需要休養生息,也許是為了等待最佳戰機,成吉思汗在這里盤桓了兩三個月,直至告別人世。在涼殿峽,記者看到了許多隨意散落的石器,包括石墩、石槽、石礎、石柱、石條、插旗臺等,其中飲馬槽等石器鑿刻細膩、保存相當完好。這些明顯供屯兵、牧馬、生活所用的石器是否就是成吉思汗駐軍所留?《化平縣志》(即今涇源縣)中的記載表明,前人不僅早就注意到了它們,而且認定其與成吉思汗在此避暑的歷史經歷有關。
與涼殿峽優美的自然風光相比,成吉思汗在六盤山的另一處重要活動地點開城則完全是另一番景象。開城遺址位于現在的固原城南約20公里處。成吉思汗病逝后,繼任者太宗窩闊臺、憲宗蒙哥、世祖忽必烈就是由此發兵征討四方的。如今已風光不再的開城留下了大量當時的文物,其中有皇家通用的琉璃構件,也有石雕龍、銅權、長頸銀瓶、鐵質三足盆、琉璃四足香爐等難得一見的珍品,還有重達50克的金手鐲。城中作為附屬建筑的延厘寺,格局與當時京城的寺院基本相同。開城當年的建造規模以及當年居住在城中的人們的生活狀況由此可見一斑。
一處避暑勝地,一座廢棄古城,隨著“一代天驕”的與世長辭,六盤山被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墓葬地點仍舊撲朔迷離
一直以來,關于成吉思汗的去世地點有三種說法:寧夏六盤山、甘肅清水縣、寧夏靈武。其中,成吉思汗病逝于六盤山的觀點得到了多數專家學者的認同。但爭議最大、爭議時間最久的葬地問題至今仍無法定論。史學界認同較多的觀點主要有四種:蒙古國肯特山南、克魯倫河北,蒙古國杭愛山,中國寧夏六盤山和中國內蒙古鄂爾多斯鄂托克旗境內的千里山。但其中無論哪種觀點都缺乏充分的資料和文物證據。本次研討會上,有學者提出,成吉思汗是死于六盤山并就地安葬的。他們的根據是:成吉思汗病逝時正值炎炎盛夏,在當時的交通條件下遺體不便于長途移動、送到遠處安葬。但這樣的觀點也沒有得到廣泛認同。
歷史文獻中關于成吉思汗的墓地至少出現過8種以上的記載。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協副主席、寧夏大學黨委書記、蒙古史學專家陳育寧在分析這些記載時發現:記載時間離成吉思汗病逝越近的,反而越含糊不清,似乎是有意回避;此后文獻提及的則多是指出大致方位,沒有明確具體地點。加之地名演變、翻譯變化、民間傳說、后人推測,就使得墓地所在更加撲朔迷離。
專家介紹,成吉思汗墓地成為難解之謎與蒙古族獨特的喪葬習俗有直接關系。按習俗,蒙古“汗”的墓地都是保密的,地面無跡可尋。據史書記載,蒙古族的王公貴族死后的遺體多被裝入鑿空的粗木之中深埋地下。下葬后,人們在母駱駝的面前殺死子駱駝,然后放馬將留有子駱駝血跡的地面踏平,再派兵守護,直到地面長出青草、與周圍的土地毫無異樣之后才撤兵而去。此后如果要到墓地祭祀,則由母駱駝引路,它們悲鳴的地方就是墓地。有學者認為,成吉思汗就是這樣安葬的。
陳育寧認為,除了與原始宗教有關外,這種喪葬習俗更重要的成因還是游牧民族過于頻繁的遷徙。當時殘酷的戰爭難保地盤不得而復失,只有墓地保密才能保證墓地不被敵方破壞。另一方面,祭祀是公開的。如此一來,墓葬之地與祭祀之地就分作兩處。祭祀象征性的陵寢,不僅被一代代延續下來,而且隨部而行。祭祀成吉思汗的“八白室”,就曾隨鄂爾多斯部從蒙古高原遷移到河套地區。
繼續“存疑”未嘗不是好事
有秘密,就有人探秘。據說,兩百年來,有100多個考察隊為尋找成吉思汗的墓地不遠千里進行實地探尋,而且這種活動還有不斷升溫的趨勢。有些國家的機構為此不惜動用精密儀器、調動各種手段:1990年至1993年,蒙古、日本聯合考察隊對蒙古國的一萬多平方公里進行了探測,找到了3500座13世紀以前建造的古墓,但其中并沒有成吉思汗陵;1995年起,美國考古學家動用衛星遙感、GPS衛星定位等先進手段在蒙古國東部搜尋多年,一無所獲;2000年7月,美國“考古探險特別小組”來到蒙古,按照根據《蒙古秘史》繪制的“歷史地圖”進行挖掘,發現了150座不同時期的古墓,卻仍然沒有尋找到成吉思汗陵;2003年7月,有人聲稱在鄂爾多斯西面鄂托克旗的阿爾寨石窟發現成吉思汗活動的遺跡,但要判定其為成吉思汗陵,還是缺乏有力證據。
這些探測、挖掘并非沒有阻力。美國的一支探險隊在蒙古國境內的考古探尋,就因為遭到當地人的抵制而被迫終止。不少蒙古國人認為,這種探測、挖掘,觸動了祖先的陵墓,會帶來厄運。成吉思汗第34代孫、我國最后一個蒙古王族后裔奇忠義也反對驚擾自己的祖先。
多次探測、挖掘都勞而無功的事實也說明尋找成吉思汗墓地的難度確實很大,涉及的問題也很復雜,畢竟僅靠一點遺存還難以確定陵墓的確切地址。在本次研討會上,許多專家學者都反對為尋找成吉思汗墓地而到處探測、挖掘,有學者甚至認為,成吉思汗墓地在哪里并不重要,確定成吉思汗墓地意義并不大。陳育寧即指出,在時機不成熟、民族心理難以承受的情況下,不宜亂探亂挖;在證據、資料不充分的條件下,不要急于下結論。繼續“存疑”,未嘗不是好事。“就讓這個‘謎’繼續存在下去,成為長久的秘密吧。”
散落于六盤山涼殿峽一帶、據稱系成吉思汗駐軍時留下的各類石質器物:石槽①、石礎②、石柱③、插旗臺④等,《化平縣志》(化平縣,即今涇源縣)對這些遺物均有記載。
 |
石礎②
石柱③
插旗臺④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