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新政收藏市場面臨大考
文物新政收藏市場面臨大考
文物新政收藏市場面臨大考
古董商:
審核將抑制文物造假
“按照以往我對市場的觀察,1795年到1911年,116年間的文物,在二級市場中的贗品層出不窮。《文物出境審核標準》的出臺,提高文物出境年限,將加大對出境文物的監管力度,從另一個角度講,也可以有效地抑制贗品流出國門、遺患國際拍賣市場。”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往日時光民間工藝坊董事長曹軍這樣表述。
如果國內的審核機構沒有把好關,贗品走出國門后在國際文物市場上身價將無法衡量。“這樣的事例很多,我的一個朋友在不怎么知名的古董坊看到一個印有北京文物鑒定標識‘京’字火漆的所謂的清咸豐皇后慈安使用過的漆盒。當時古董坊的老板自稱是皇族后裔,東西是祖上傳下來的,如今身后無人準備賣給識貨的買家。我的這位朋友感覺事情蹊蹺,就把漆盒影像送到鑒定專家那里,人家說肯定有假,雖然有鈐蓋火漆標識的文物可以出境,但東西從外觀、式樣看都是現代仿品,最終,這次交易不了了之。但我的朋友還是驚出一身冷汗,畢竟,在收藏界動輒就是上百萬的交易,誰也不愿意做贗品的國際搬運工。不過現在好了,國家審核的力度加強了,不僅文物不會流失,贗品也無立足之地。”
拍賣公司:
審核不完全針對拍賣行業
“政策出臺會給拍賣市場造成一定影響,但是影響面不會太大。”瀚海拍賣公司董事長張躍進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這樣表示。據她介紹,在新《審核標準》成型之前,國家對各級各類文物的出境管理都非常嚴格。“該出不去的什么時候也出不去,比如官窯的瓷器,只能在國內市場交易,不可能走出國門。”對此,華辰拍賣公司宣傳出版部經理梅立崗認為,新《審核標準》不是完全針對拍賣行的,也包括對個人攜帶文物的管理。據了解,今年上半年,文物出境鑒定所共鑒定私人攜帶文物37692件,辦理臨時入境并復出境文物4183件。此外,還配合北京海關查私工作,對其暫扣的257件文物進行了鑒定。
榮寶齋拍賣公司總經理助理殷華潔預測,今后文物回流是拍賣市場的總趨勢。而梅立崗則表示:“將出境文物的上限定在1911年,會使國內的藝術品交易市場供大于求,但不會造成國際市場的供不應求。原因是就目前的市場價格來看,國內市場成交價格高于國際市場。另外,由于目前國內收藏家精品意識漸濃,因此國內藝術品市場不會因為供求關系出現調整而‘虛胖’。上限下調將有利于激起中國人對自己國家的民俗寶貝的熱情。”
國際藏家:
“6個月”沖擊海外文物回流
據公開資料顯示,2007年7月3日,文物局下發《文物進出境審核管理辦法》,該《辦法》與1995年版的《暫時入境文物復出境管理規定》的明顯區別就是,新《辦法》規定了因銷售等原因臨時進境文物在境內的滯留時間,除經海關和文物進出境審核機構批準外,不得超過6個月,而在舊的《規定》中并沒有給回流文物在境內的滯留時間規定一個具體期限。
雖然國內很多拍賣公司認為新《標準》對拍賣市場影響不大,但佳士得拍賣公司駐京辦事處代表單菁認為,新規定出臺,使文物出入境時間增加了限制,不利于海外文物的回流,一些本來也許有意把收藏品帶到中國拍賣的國外藏家,可能會因此望而卻步。本來一些投資者想利用地域差獲得收益,但由于時間的限制,這種交易數量可能會大受影響。對國內短線投資買賣文物的藏家來說,交易周期縮短對其交易也有一些影響。
如果海外藏家的拍品在文物出境受限的范圍內,那么6個月就是該拍品操作的底線,“對拍賣企業來說在6個月內完成標的的拍賣相當困難,6個月內無法完成交易拍品就無法出境,這使海外藏家進入國內市場的信心和興趣降低,對海外文物回流的影響不難想象”,誠軒拍賣公司董事長左京華表示。
海外文物的復出境問題對文物回流的影響在新標準的實施下凸顯出來。中標國際藝術品部的張軍告知記者:“在國內收藏界,真正已成熟的收藏家比例很有限,許多海外成熟的買家尤其是我國港澳地區、新加坡、東南亞華人,一直是文物藝術品的重要買家,他們因新標準的限制而不能進入內地市場購買,其實對文物藝術品的成交率和最高成交金額都有比較大的影響。”
事實上,之前針對國內市場中重量級文物拍品流標或者低價位成交的現象,已有業內人士表示,這些藝術品在倫敦蘇富比和紐約佳士得拍賣的話,其流標的可能性幾乎為零,而且價格一定不菲。對此,盤龍企業拍賣股份有限公司的王琨認為,目前而言,國內文物拍賣市場的情況要落后于中國香港地區和國外的市場,如今沒有了國際藏家的競爭,中國藝術文物市場成為一個相對封閉的區域市場,對中國文物藝術品的國際化似乎又向后退了一步。
專家斷言:
國內拍賣界面臨大考
“我們應該明確一點,文物本身沒有時間概念,即便是昨天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其中涉及一件東西,這件東西在今天就可以被稱之文物。”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中國收藏家協會書報刊收藏委員會副主任秦杰這樣表示。
“現在探討的1795年、1911年、1949年以至于1966年這些文物出境時間限制,都是出于對文物的保護。目前的做法是有必要的,以前的做法太寬泛了。新中國成立58年來,隨著每年文物出境限制細則的不斷增加,折射出一個很棘手的問題,那就是文物保護工作迫在眉睫。在書畫方面,文物工作者已經做得很好:新中國成立初期,規定齊白石的畫不能出境,徐悲鴻的油畫不能出境,素描可以出境,將來,恐怕陳逸飛的作品也不能出境了。”
秦杰同時介紹,拍賣不是文物出境的惟一渠道。如果文物落到希望將文物帶出國門的人士手中,除非他滿足以下6個合法渠道中的一個,否則將人財兩空:第一,在國家文物商店買有發票的文物,在北京,這樣的銷售點大概有300家;第二,通過文物局監管的有古代藝術品拍賣資格的拍賣公司,但是帶“*”的除外;第三,合法繼承的文物;第四,明確通過海關進入國內并申報過臨時許可證的;第五,本人是文物制造者的(比如齊白石);第六,“文革”抄沒后歸還的文物。
“針對境外文物回流復出境的時間限定,我個人認為6個月時間寶貴,國內拍賣公司將面臨大考。”秦杰表示,按照以往國際拍品的拍賣流程,在上拍之前拍賣公司將對文物進行為期40天到60天的圖印,并郵寄到世界各地的買家手中,拍賣成交后,買家有一個月的時間籌集款項。目前用于上拍的時間僅為3個月,而國際賣家對國內春、秋拍的時間掌握得不準,很多東西都是4月份來中國11月份才參加拍賣,加上所有準備工作整個過程需要10個月,超過了6個月。而超時的代價就是藝術品無法復出境,這個風險將來應該算在國內拍賣公司的賬上。“這就要求我們的拍賣公司要在細節服務上下大功夫,否則一個疏漏很可能招致上億元的跨國官司。”秦杰表示。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