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不久前舉行的一場春季藝術品拍賣會上,一件清代珊瑚雕人物擺件,以57.2萬元的價格成交,無疑成為了近年來藝術品市場上成交價最高的珊瑚雕刻。 珊瑚自古以來就被認為是奇珍異寶之一。有關資料記載,珊瑚要過20年僅長一寸,300年方可增加一公斤。紅珊瑚又是珊瑚中的上品,民間很少見到,而以紅珊瑚為材料雕刻的藝術品就更罕見了。因此在目前的拍賣市場上,珊瑚雕件的大小往往是決定其價格的最為重要的標準之一。在2000年香港佳士得的春季拍賣會上,一件大型的清代珊瑚雕夔鳳擺件,成交價就超過了37萬元,而小型的珊瑚吊墜,拍賣成交價格也就在一兩千元。 珊瑚的大小固然是評價其市場價值的重要標準,但是雕工的影響更大:人物雕件看面部是否端正、表情是否慈祥,五官是否合理。文章一開始介紹的清代珊瑚雕人物擺件,共雕七個人物,面部雕刻皆細致入微,雙眸含笑,鼻翼豐滿,唇線分明,神態怡然;動物雕像看軀干和四肢比例是否恰當,形態是否自然;花卉雕像看線條是否流暢,布局是否合理。在2006年上海的一場春拍上,曾經推出過晚清時期的珊瑚雕孔雀花鳥擺件,以色澤上等的紅珊瑚雕琢而成,料大而色澤鮮艷,雕琢工藝精湛,成交價為38500元。 近年來,之所以珊瑚雕刻鮮有高價出現,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市場上使用其他材質冒充珊瑚的現象非常普遍,如粗劣的染色大理巖、粉紅色玻璃、粉色塑料,還有的就是人造材料合成珊瑚,這無疑值得廣大投資者關注。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