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孔錢始于秦半兩
方孔錢始于秦半兩
方孔錢始于秦半兩
象征天圓地方天地一統的秦半兩堪稱華夏方孔圓錢之鼻祖。孔也稱內穿,最早為圓孔而后演變成方孔。圓錢即圜錢或叫圓金,取象于璧環或紡輪。前336年《史記·秦始皇本紀》疏“惠文王生十九年而立,立二年,初行(半兩)錢”。同年,《六國年表》載“天子賀,行錢”。即秦改革幣制,統一幣形,設爐壟斷鑄幣,劃定并投放半兩于秦轄區,此乃國之大事,故周顯王三十三年賀秦行錢。又從湖北云夢睡虎地出土秦簡旁證,其《秦律十八種·金幣律》載“官府授錢者,千錢畚,以丞、令印印。不盈千者,亦封印之”,若“出錢,獻封丞令,乃發用之”。證明錢幣發行權歸秦政府。而《秦簡·封診式》一案例記載“甲、乙縛諸丙、丁及新錢百一十錢,容二合,告曰:丙盜鑄此錢,丁佐鑄。甲、乙捕索其室,而得此錢容(钅容),來詣之”。足見秦嚴禁私鑄,錢法之威嚴。
秦行銖兩制,半兩為12銖,每銖約為今0.6克。錢幣以衡制命名始于秦。兩為加倍意,車有雙輪為兩(輛),重量以兩為錢名,源于車輪。半兩推行后,由于寓意深邃,體輕便攜,既省工省料,又美觀大方,所以首先影響近臨魏國,遂出現邑地垣、共等圓孔圓錢,東周王皇室也鑄圜錢東周和西周。之后,燕、齊繼之,先后出現燕召刀(或稱明化),齊貝益化、貝益四化、貝益六化等方孔圓錢。甚至出現具有商業行為拉鋸戰中的自由貨幣,如三孔布,其背文則以重量“一兩”或“十二朱”面世,足見秦半兩影響力之大。
半兩錢秦漢有之,秦代半兩可分戰國半兩和秦滅六國后半兩。其特點,從行用期上看,先秦115年,秦立國15年;從錢形上看,戰國半兩厚重、穿小,圓孔和方孔都有。秦半兩略輕薄,穿大,只有方孔;從書體與錢文上看,前者大篆體,錢文隱起、高挺,文字長且粗壯。后者由秦丞相李斯書小篆體,文字平整且見方。兩類秦半兩皆無內外廓,素背。由于鑄時多為泥范,故其錢文較隨意,版別變化紛繁。
《史記·平準書》載“太史公曰:及至秦,中一國之幣為二等,黃金以貝益名,為上幣;銅錢識曰半兩,重如其文,為下幣。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不為幣。然各隨時而輕重無常”。這不僅是秦代貨幣的政策,也是秦朝實行貨幣定型化的政令。是中國最早的貨幣立法。
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半兩同天下幣,結束了貝、布、刀幣長期混用的割裂局面,半兩成為我國最早的統一貨幣,標志著中華幣史第一次重大轉折期的到來。半兩的影響主要有:一為后世2000多年鑄幣定形,即方孔圓錢;二為唐以前多數錢文書法定體,即見方的小篆體;3.為秦至隋800年間多數錢文,以衡制數詞和量詞組合方式定名,奠定基礎。秦半兩的誕生可謂劃時代的里程碑。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