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歐洲繪畫曾產生巨大沖擊 攝影:由技術走向藝術
對歐洲繪畫曾產生巨大沖擊 攝影:由技術走向藝術
對歐洲繪畫曾產生巨大沖擊 攝影:由技術走向藝術
攝影發明時是技術不是藝術。法國人路易·雅克·芒代·達蓋爾執著地將眼睛所看到的景象固定在鍍銀的銅板上,實際上,他當時的身份還是個風景畫畫家。1839年8月19日,法國科學院與法國研究所對達蓋爾這項劃時代的發明予以承認,這一天就成為了世界公認的攝影術發明日。
其實,今天能看到的最早的照片還要早上十余年。這樣算來,攝影已有180年的歷史了。在攝影術得以社會確認并迅速應用的初期,它對歐洲的繪畫藝術曾產生過巨大沖擊,迫使很多肖像畫家改行成為了職業攝影家,并安享這項技術給他們帶來的福利。
由于早期攝影的純客觀性,攝影變成個人情感的寄托與宣泄,家族照片遂成為攝影業的經濟支柱。整個歐洲貴族們家中陳設照片變成時尚。這種惰性,使得攝影藝術前進的腳步放緩,加之19世紀末電影的發明,攝影藝術相對被冷落。
電影的發明也是技術不是藝術。第一部電影只是讓觀眾在影院中觀看一群走出工廠大門的工人。但電影的優勢使其迅速成為藝術,并持續至今發展為一門龐大的產業。
德國的文化批評家沃爾特·本雅明在攝影發明百年之際寫下了具有預言性的專著《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本雅明對攝影藝術性的贊賞高度前所未有,他認為大眾傳媒揭開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必然產生一種完全表達自由的文化,并能克服以往藝術中的公式化缺陷。
這樣說來,繪畫的技術掌握不再是天才們的獨有,“自然的鉛筆”掌握在每一個端起相機的人手中,這種自然的藝術使創作平等,讓充滿創作欲望的每一個人都可能成為大師。這一點在今天尤顯突出。
攝影作為藝術領域中最后一塊處女地,大規模地開墾還是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之后。西方重要的博物館、藝術館開始有意識入藏攝影作品。許多攝影大師逐漸沖出自己的專業領域,闖入大眾的視野,他們的作品不僅僅只在展覽上出現,還在拍賣會上出現,以緩慢攀升的價格吸引了藏家的注意力。我們目前知道的攝影作品最高價格是2006年2月14日在紐約蘇富比創下,已故的美國攝影家愛德華·斯泰肯的作品《池塘月光》賣了293萬美元。另外,在世的德國攝影家安德烈亞斯·古爾斯基的作品《99美分》也連續創下近250萬美元一幅的佳績。
資本作為藝術的贊助人,推動著藝術的發展。藝術雖然在金錢面前常常不自信,但它總是閃耀著耀眼的光芒。一部當代藝術史,實際上仍是一部由金錢(或曰資本)推動的歷史。社會的信息傳播速度及半徑的改變,深深地影響了當代藝術的價值觀。
德國著名的東方藝術學者雷德侯認為,中國藝術的構成源于漢字的模件(類似偏旁部首)結構。所以,中國的藝術家們對模件化的創作非常感興趣,繼而久之,中國的收藏家們也對模件化的藝術品追捧。青銅器、陶瓷、玉器就不用說了,連繪畫模式化創作也變得非常普遍。凡是有大量存世作品的畫家凸顯這一特點。四王的山水、鄭板橋的竹子、徐悲鴻的馬、齊白石的魚蝦等等,無論多少,都可以視為是一幅畫。創作者已在不停地重復自己,激情成了日常的鍛煉。
由于信息業的發達,催熟了當代藝術。尤其中國的當代藝術中模件化傾向嚴重,凡在國際市場贏得資本關注的畫家無一不是這類畫家,張曉剛帶有印記的同志,岳敏君的大白牙,方力鈞的光頭,曾梵志的面具,等等。這種模件化的藝術傾向,恰恰迎合了當代社會對藝術品要求量化的潛在心理。
而攝影,正是將藝術品量化的標準品種。
絕大部分藝術的初期創作一直苦苦追求其原真性,這個過程長達萬年。我們今天能夠看到的古羅馬時期具有極強原真性的雕塑,有著數千年的歷史。在這期間,所有的藝術家們都極盡能事強調技巧,再現原真性的藝術創作。可當攝影術發明之后,繪畫藝術家們不再強調原真性,印象派、野獸派、達達主義等等作品從觀念上改變了人類對藝術的萬年追求。
攝影作品的重要性于此可見一斑。
攝影在發明了百年之后才逐漸貼近藝術。在它發明的初期,曾有一場關于攝影與繪畫誰更有藝術價值的爭論。這場沒有結論的爭論實際上是對新生事物恐慌造成的。攝影作為一種無干擾、無刪節的純客觀的語言手段,正是人類苦苦尋求的通用語言,這種語言的出現無可爭議地成為人類文明溝通的一次飛躍。百聞不如一見。
今天,攝影藝術發展極快,許多觀念時時更新。紀實、景觀、新銳三大板塊以不同角度再現人類文明,跨越國界,跨越語言障礙。它讓藝術的理解不再成為評論家的專屬,讓藝術的參與不再是少數人的炫技,讓藝術的擁有不再是權貴的特權,讓每一個愿意親近藝術的人同時擁有精神與物質帶來的雙重快樂。
本雅明說:“藝術作品的機械復制性改變了大眾與藝術的關系。”繪畫的高超技巧使大眾對藝術產生膜拜之情,攝影改變了這些,它讓大眾能夠參與其中,品評高下。一幅好的攝影作品較之同時期繪畫,其藝術所達到的高度我們放在五百年后就可以看得清清楚楚。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