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出震撼的視覺沖擊 萬花筒般的"觀念攝影"
帶出震撼的視覺沖擊 萬花筒般的"觀念攝影"
帶出震撼的視覺沖擊 萬花筒般的"觀念攝影"
時間:2007-08-10 00:00:00 來源:北京日報
資訊
>帶出震撼的視覺沖擊 萬花筒般的"觀念攝影"
 |
觀念攝影,是個很好玩的詞。不管是在膠片時代,還是數碼時代,技術似乎都是攝影藝術的惟一出路,良好的畫面感,飽滿的沖擊力,大把的眼淚,無一例外地引導著攝影發燒友們前仆后繼買鏡頭買機身……突然間,有人提出了“傻瓜一代”,頓時激起千層浪,用最傻瓜的相機能拍出好片子?做夢吧。傳統攝影圈的人估計都會有這樣的評價,但當代藝術圈卻對此表示贊同。因為他們堅信,是藝術思想引導攝影,而非技術,雖然技術也很重要。
觀念攝影本身如萬花筒一般,不斷變著花樣,不斷給人驚喜,我想,在作品中體現非作品的層面,這也就是觀念攝影最有意思的地方了。目前很多人雖然不將其歸納在攝影的行列中,但在比較的時候,又喜歡將兩者混為一談。所以想借此機會聊聊被誤解的觀念攝影。其實,對觀念攝影的誤解源自兩條:一是何為“觀念”,二是何為“攝影”。
我個人考慮,對“觀念”一詞的排斥,來自于觀念攝影所產生的圈子。觀念攝影的圈子和傳統攝影的圈子完全不同,似乎還相互排斥。很多人看待觀念攝影就像當年看待行為藝術一樣,通過對自身施虐、對他人施虐來表達自己對社會對人生的看法,出現了類似于吃嬰的可怕事件。錯不在藝術本身,而是作藝術的人,他們將藝術泛化,從而產生藝術黑洞。看似拉近了和藝術的距離,卻讓藝術過分地“高”于生活。觀念攝影在最開始也有這種傾向,因為玩觀念的人,不是玩攝影的人。藝術家在表達自身情感進行創作的時候,是不會顧及有什么表現形式的,而攝影剛好在某種程度上為他們提供平臺,記錄下那段光輝的崢嶸歲月,比如對行為藝術的拍攝,比如那些光怪陸離的不著邊際的模糊影像和對超現實手法的濫用。由此引發和造就的“觀念”,就和廣大群眾理解的觀念有所偏差了,也就難怪紀實攝影展人頭攢動,觀念攝影展人煙稀少了。
其實所謂的觀念,無非是人的主觀意識先行,通過設計、消化、整合被拍攝對象,將攝影創作者自身的人生價值觀體現出來,比如劉錚的《國人》系列作品,羅列出各色中國人形象。拍攝沒有太多技巧,但通過對形象的捕捉與組合,用一種預先設想來歸納成作品,本身就是很好的觀念體現。還有葉大衛的《龍袍鳳服》系列,也是通過對在故宮內穿龍袍鳳服的人們的拍攝,構成一套對皇權、對夢想、對符號意識的沖擊。
這樣的觀念似乎又可以被接受了,因為他們是在延續了整個社會的思考脈絡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再次激起對思考的再思考。顧錚老師在探討觀念攝影的時候將觀念攝影家歸為以下幾類:“觀念攝影家們從廣泛的文化層面介入,通過攝影這個可以與社會生活發生多種聯系方式的媒介,對歷史與記憶(洛齊)、權力與攝影的復制性(劉樹勇)、家長制與父權的衰落(宋永平)、性與欲望(董文勝)、身體與文化制度的關系(馮峰與黃言)、文化的交流與沖突(吳高中)、歷史的戲仿(劉建與趙勤、孫建春)、文化與傳統的關系(沈敬東)、藝術樣式的綜合(洛齊、黃言、管策)等各個層面的問題展開自己的手法繁多的影像討論。”由此可見,更多的觀念攝影,依舊是從現實出發,放眼社會,通過技術手段來凸顯完善藝術價值。這一點上與傳統攝影應該是有某種層面的共鳴的。
第二點是何為“攝影”。攝影是技術活兒嗎?攝影是科技的體現嗎?聽說攝影以前都不被劃分在藝術領域之內,而是匠人工藝。這一點真的很讓人傷心。技術的登峰造極,手法的推陳出新,工具的日新月異,換來的卻僅是手藝二字,就好像被判成四肢發達頭腦簡單一樣,沒有技術含量。還是個人看法,攝影并不單純是手藝,任何一件攝影作品,都有它的內涵,都凝聚著創作者的思考。紀實攝影中為什么老人孩子居多?為什么弱勢群體更能帶出震撼的視覺沖擊?難道不是創作者在面對拍攝對象時的那份社會責任和同情心使他們舉起相機。可見,攝影并不是擺弄光圈和快門那么簡單,只要是拍片子就會包含著觀念。可以預見的是,隨著攝影逐漸邁入藝術殿堂,成為各階層都能接受的藝術類別,出類拔萃的創意與出人意料的拍攝勢必會帶動新一輪的攝影熱。那時,不論是哪一類的攝影,都能被人們正確接受和理解了。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